暑熱退場,秋涼來襲之時,我們應該如何順應時節的變化,保養好身體呢?傳統醫學認為,自然界和人體都處在陰陽的動態平衡之中,日夜更替、四季輪換,都對應著自然陰陽之氣的消長變化規律。秋季是夏季到冬季的過渡季節,此時節的自然界陰氣漸盛,陽氣漸收,為陰寒冬季的來臨做準備。
在傳統意象中,秋季是一個“收”的季節。其一是指“豐收”,金秋時節,作物成熟,碩果累累,是收獲的時節;其二是指“收斂”,秋風蕭瑟肅殺,草木逐漸凋敝,蟲獸開始蟄伏,眾人避寒添衣,是收斂潛藏的時節,準備度過寒冬,靜待來年春暖大地,萬物復蘇。
古人認為“天人相應”,自然氣候的變化必然會影響人體,因此人的活動要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平衡,以達到祛病延年的養生之效。因此,秋季養生,最重要的是順秋之性而養“收”。
秋季養“收”的秘訣
《黃帝內經》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按節氣歷法,秋三月是從立秋開始到霜降結束,此時萬物成熟,不再茂盛生長,漸趨平靜。此時白晝漸短,黑夜日長,人們應該順應節氣陰陽的變動,早睡早起。同時,人們應該保持精神安寧,靜心專注,收斂欲望,不過多發泄情緒,令陽氣收斂,使秋之肅殺之氣得以平和,使肺氣清輕明潤,這樣才能適應秋氣,調養好“收”的狀態。
秋季養“收”進階寶典
1. 運動健體,但需適度
幾場秋雨過后,天氣逐漸涼爽,是一個外出鍛煉身體的好時機。民間素有秋季“登高”賞景的習俗,約上三五好友,擇一風和日麗的上午,慢步爬山、登高望遠、縱情山水,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釋放壓力。
秋季鍛煉適宜以外出有氧運動為主,如慢跑、騎行、游泳等,有助于氣血流通,調養心肺功能,提高環境適應能力。
但是,秋季人體的陰精陽氣處于收斂內養的階段,因此運動也要收斂強度,運動量不宜過大,防止出汗過多,損耗陽氣。具體而言,適宜的運動量應做到“形勞而不倦”,以鍛煉后微微出汗,感覺輕松舒適為宜。老人、小孩和體弱者則可選擇健步走、太極拳、八段錦等舒緩的運動。
2. 秋季運動還需注意
秋季溫度變化頻繁,晝夜溫差大,運動盡量避開氣溫較低的早晨和傍晚,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物。天冷時易刺激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擔,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運動需格外注意避寒,有必要者需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個體化鍛煉。
3. 調養情志,修心養性
秋意漸濃,秋雨連寒,大自然逐漸呈現出一派肅殺之象,人們容易觸景生情,引發悲涼遲暮之感,產生抑郁悲傷的情緒,因此古人才會感嘆:“秋之為氣,悲也”。
傳統醫學認為,七情皆可內傷致病,過度悲憂可傷肺氣,影響健康狀態。因此秋季應注意調養情志,保持心情寧靜,“使志安寧”,有利于調和氣血,減輕秋季肅殺之氣的影響。
若每年在固定季節出現悲傷抑郁情緒(秋冬多見),可能為季節性情緒失調癥,當抑郁悲傷情緒難以排除,且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時,可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4. 早睡早起,秋乏不見
秋季養生起居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保證充足的睡眠。早臥有利于養陰,夜半子時(23時至1時)是一天中陰氣最盛之時,在子時之前入眠有利于陰精的收斂;早起則有利于舒肺,肺經旺于清晨,晨起呼吸新鮮空氣,清氣斂藏,精神充沛。
此外,秋季睡眠時間應比夏季平均多1小時。一是為了順應秋季晝夜節律的變化;二來,由于夏季高溫刺激大量出汗,加速新陳代謝,增加能量支出,傳統醫學認為,經過漫長夏季,人體元氣消耗過多而未能及時恢復,因此有“一夏無病三分虛”的說法。進入秋季時,元氣開始恢復,常會感覺到疲憊,就是人們常說的“秋乏”。秋季適當延長睡眠時間,有利于遠離“秋乏”。適當的午睡也有利于化解秋乏疲困,特別是對于老年人而言,老年人氣血虧虛,夜間睡眠時間較少,白天午睡補覺有利于精神狀態的恢復。
5. 食飲有節,以潤為主
傳統醫學重視“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秋冬之時,萬物斂藏,養生者應順應天時,收斂陽氣,榮養陰血,以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而入秋之后空氣濕度降低,氣候偏“燥”,燥易傷陰,消耗人體的津液,導致出現很多與“干”有關的癥狀,比如皮膚干燥、口鼻咽干、咳嗽咽痛、大便干結等。因此,人們的飲食需要進行適當調整,補充滋陰潤燥的食物以達到養陰防病的效果。
秋季應減少辛辣、燒烤、煎炸飲食及煙酒,避免繼續耗傷陰液。酸味果蔬可收澀補肺,滋陰潤燥,常見食物有烏梅、山楂、秋梨、柚子等。
初秋溫燥當令,還可適當補充一些清熱潤肺生津的飲食,如黃瓜、蓮藕、馬蹄、銀耳、甘蔗、蜂蜜等。同時還需保證每日的足量飲水,1500~2000ml,防止秋燥缺水。
同時,秋季是腸道傳染病、痢疾、乙腦等病的多發季節,一定要注意勤洗手,保持食物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