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年營收數十億的制造業客戶問我:“我們給得比別人多,為何人還是留不住?”深入診斷后發現,問題不在錢,而在信任與溝通。當企業忽略了人才的內在驅動,當制度與文化失去共鳴,離職就成為必然。留才,該從價值開始。

Q1:人難招也難留,獲利≠留人?
1. 企業文化空洞,人才用腳投票
這家公司導入績效制度,績效面談也定期進行,問題在于制度若沒有真正與員工共鳴,就不具備向心力。
許多企業談“人才”只看外在誘因(薪資、獎金、升遷通道),卻忽略內在驅動:“我是否感受到被理解、被需要、被成就?”我常說:人才不是招來的,是吸引來的。這不是雞湯,而是現實。
2. 只靠薪,留不住心
對Z世代來說,賺錢只是基本,“工作意義”與“價值認同”才是核心。Impact Foundation調查指出:超過68%年輕員工表示,如果公司無法說清楚“為社會創造什么價值?”他們會考慮離開,找下一家值得投入的公司。這就是企業從“利己”轉向“利他驅動”的原因。
有位基金會負責人的提到一句話,深深打動我:“真正聰明的企業,會把每一個利他的動作,轉化為獲利的正循環。”從商業模式上,就讓解決社會問題成為營運的一部分。
【問題拋給你!】
你的團隊,有這三個危險信號嗎?
?每次績效面談都像“交作業”,沒人真正敞開心說話
?優秀人才總是撐不到第二年升遷
?公司講了很多愿景,但員工私下卻說“那不關我的事。”
如果三項中了兩項以上,很快地,你可能就將面臨人才流失。
Q2:如何靠“解決社會痛點”化解人力危機?
“企業最難的事是什么?”多數老板毫不猶豫地回答:“招不到人。”在人才荒的艱難局面下,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不花錢搶人,反過來“培養人”。
1. 從抱怨學校不實用,到親自進入校園“做連結”
這家公司原本每年花大筆預算投放招募廣告、辦說明會,但效果極差。我建議他們與學校合作職涯輔導課程共創,派高層員工走進教室、邀請學生參與“專案體驗”。這不是慈善,不是企業參訪,而是把培養未來人才當作營運的一環。一年后發現:
•投入最多時間的學生,超過50%在畢業后主動應聘。
•招募成本降低近一半。。
•這群員工的留任率與內部影響力都遠高于平均。
本業即公益,不是額外多做什么,而是設計一個能讓社會受益的商業模式。
2. 解決社會問題,也解決自己的問題
“做好事”會增加企業成本?但現實往往相反——當你解決社會問題,你的獲利反而更穩定、更具延續性。想想以下兩個場景:
•A公司:花200萬買廣告爭取曝光、卻換不回應聘者。
•B公司:花200萬投入校園專案,產出100個潛在人才庫及品牌好感度。
【問題拋給你!】
有沒有把痛點變成“影響力設計”?
?你的產品/服務,可以對社會有積極作用,卻從沒被好好包裝或升級?
?你的痛點(像是招募、離職)是否可用更根本的社會合作模式來轉化?
?從企業視角,設計一個能“自我造血”又能“創造價值”的ESG模組?
如果你開始思考這三件事,你就已經走在“利他變現”的第一步。
Q3:真正的企業價值是賺得多,還是被記得?
如果明天你的公司消失了,世界會少了什么?過去,企業存在價值被簡化為:股東回報、營收報表、EPS數據。在價值重構的時代,真正具備未來生命力的企業,是那些“離開后還會被懷念”的存在。
1. “被記得”,是下一個商業競爭力
“影響力”不是你說了多少,而是別人用什么情緒想起你。
•宜家不只是家具,而是那份“平價也能有設計感生活”的價值選擇。
•星巴克不是咖啡,而是創造一個“激發人們的潛能,讓人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的空間”。
企業所以強大,不只是因為產品好,而是因為他們參與了我們的生活記憶建構,變成了集體經驗的一部分。這就是企業影響力的高階版本“情緒資產 Emotional Capital”。
2. 從“短線業績”到“長線關系”
被記得的企業,往往做對三件事:
•制度設計讓人活得更有尊嚴:不是只給KPI與控制,而是讓每位員工在組織中“有位置、有話語、有影響”。
•產品服務真實解決痛點:不是制造需求,而是深入理解問題本質,讓人感受到“這東西懂我”。
•品牌姿態帶來集體情緒投射:不只是賣東西,而是形成一種“我選擇這個品牌,就是選擇某種人生立場”。
我曾協助一間企業重新定義它的品牌故事,并建立基金會。在半年內面試到職率提升了四倍,最感人的是有人選在面試后反饋:“我第一次覺得,我很想加入一家重視公益與社會責任的公司。”這就是被記得的力量。
【問題拋給你!】
你的公司,值得被記得嗎?
?如果有一天公司不再存在,顧客會懷念什么?
?你的員工,在未來面試時,真心驕傲地說:“我曾經在那里工作”?
?你的產品或服務,是否能進入別人生命的“重要時刻”中?
這些問題,沒辦法靠廣告、數據或營銷解決,它需要一場對于“存在意義”的重新選擇。就不會被短期流量、財務報表牽著鼻子走。相反我們會問得更深:如何讓顧客更安心?如何讓員工更成長?如何讓社會更進步?這些問題,會反過來帶來真正長久的營收與忠誠度。
Q4:下一個10年,贏的企業是誰?
回顧過去20年,成功企業往往有個共同特點:它們不只會賺錢,而是能持續創造價值并被社會接納。未來的競爭,不只是產品、人才,而是價值敘事的競爭。當你能清楚說出:
•我們的存在,是為了解決哪個社會痛點?
•我們的成長,是否讓更多人一起變好?
•我們的營運,是否能在不剝削、不犧牲尊嚴的情況下前進?
1. 三句話,寫給想“轉向利他”的企業經營者
如果你正在思考企業轉型、文化重塑或品牌重構,請先記住這三句話:
?ESG不是附加項,而是商業設計的第一頁。
?人才不是搶來的,是吸引來的。
?被記得,是未來最強的護城河。
三句話決定你是“短線贏者”,還是“長線信任者”。信任這條路不好走——也正是因為這樣,它成為了門檻,也成為了真正競爭力的來源。
2. 如果你想開始,這三步是最務實的起點
我分享“利他營運”的三個落地起手式:
?重新定義內部KPI加入EMP(員工滿意度)指標:問問每位員工:“你在這份工作中,獲得了什么樣的意義感?”定期量化追蹤。
?產品服務導入社會連結設計:不論B2B或B2C,問自己:“這個產品,如何為某一群人帶來尊嚴、自由或安全感?”
?建立“被記得計劃”:邀請顧客、員工、合作伙伴寫下“我為什么記得你們”的故事,用這些故事反推企業的營運決策。
這三步,不需要大預算也不需團隊,但能打開一條新思維的門。
3. 你曾經在哪間公司,感受到“我真的重要”?
•有沒有曾在某家公司老板或團隊里,感受到“這里值得我留下來”?
•那是一個怎樣的時刻?
•他們做了什么,讓你想記住、甚至想效仿?
我們這一代人,正經歷一場價值轉向,一場“從利己到利他”的革命。愿我們都能參與其中,成為讓未來值得期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