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AI成為每一位工作者的日常工具,企業面臨的不只是技術升級,而是整體人力價值的重塑挑戰。在這個“全員AI”時代,如何讓人力從執行者進化為創造者?如何打造協作共生的組織文化?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在全球迅速擴張,企業營運模式、人力資源配置乃至產業競爭態勢正面臨一場結構性的轉變。AI不再是特定產業的輔助工具,而正成為橫跨各行各業的核心驅動力。而且也因為它的低門檻及廣泛應用能力,各行各業及不同企業功能的職位都可以發揮,一個全員AI的時代已經來臨。
全員AI時代的來臨
“全員AI”時代的來臨,象征著人工智能將不再局限于科技部門,而是成為所有從業人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這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思維與工作模式的根本性轉變。企業若想在這波浪潮中脫穎而出,就必須重新思考人力資源的角色定位與發展策略,讓人力真正動起來,與AI形成互補而非替代的關系。亦即,組織關注的焦點應不再是“AI會不會取代人力”,而是“如何讓人力與AI協同運作,發揮最大價值”。
觀察現今AI的應用,已逐漸由邊陲逐步進入核心流程。從文書撰寫、自動客服、財務報表分析,到制造業的預測維修、物流優化,AI已廣泛滲透進白領與藍領的日常任務中。根據麥肯錫(McKinsey)的報告,近60%的企業已在多個部門導入生成式AI技術。其顯著特征之一是:AI的使用門檻正在下降,不再需要具備程序設計能力的專業人士才能操作。以ChatGPT、Deepseek為例,任何具備基本語言表達能力的員工皆可通過簡單的提示(prompt)與AI互動,執行從信息搜尋到創意思考的多樣任務。
這種低門檻的技術普及,使得AI不再是“信息部門的事”,而是成為“每一位員工的工具”。也因此,企業若未能及早因應,重塑組織人力的角色,培養員工的AI素養并調整職能設計,不僅無法享受AI紅利,反可能面臨內部人力閑置與產出效能下降的雙重風險。因此,企業也紛紛重視科技升級帶來的效益。
AI時代的人力角色重塑

基本上,AI時代下人力的角色應有以下的轉變:
其一)員工將從執行者轉型創造者
過去,許多工作以重復性、標準化的任務為主,員工往往扮演執行者的角色。然而,AI的出現將這些任務快速自動化。例如,制造業的機械手臂取代了流水線工人,金融業的演算法分析取代了傳統報表制作。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報告,預計至2027年,全球約有25%的現有工作將因自動化而消失,但同時將創造更多需要創意、策略思考與人際互動的新職位。
在AI時代,人力的價值不再僅限于執行,而是轉向創造與決策。員工需要具備跨領域的知識、問題解決能力,以及與AI系統協作的技能。例如,營銷人員不再只是撰寫廣告文案,而是利用AI工具分析消費者行為,設計個人化營銷策略;醫療專業人員則通過AI輔助診斷,專注于與患者的溝通與治療方案的制定。
其二)從人機互相獨立轉變為人機協作
AI并非取代人力,而是成為人類的強大助手。人機協作(Human-AI Collaboration)已成為企業提升效率與創新的關鍵。例如,設計師使用生成式AI工具快速生成原型,節省時間并專注于創意優化;客服人員則借助AI聊天機器人處理常見問題,將精力集中在復雜的客戶需求上。
然而,人機協作的成功仰賴于員工對AI技術的理解與信任。企業必須投資于員工培訓,確保其熟悉AI工具的操作,并能辨識AI的局限性。例如,AI可能在數據分析中提供精準預測,但無法完全理解文化脈絡或道德考量,這正是人類獨特的價值所在。
三大策略讓人力動起來
要讓人力真正“動起來”,不能僅靠個體奮斗或零散的培訓措施,而需從政策、產業與組織層面進行系統性的策略推動。
1. 制度性再培訓與再設計:
政府應扮演促進人力資源轉型的關鍵推手。現行的職訓體系應更積極結合AI與數據素養課程,并導入模組化與微學分制度,讓在職工作者能依產業需求彈性學習。此外,應重新設計工作職能,讓AI擅長的重復性任務由機器處理,而人力則專注于策略思考、人際溝通、判斷與創新等高層次工作內容。這不僅提升整體生產效率,也能保留人力的存在價值。
2. AI素養全民普及化:
如同電腦能力成為現代工作的基本門檻,AI素養亦將成為未來就業的最低標準。所謂AI素養,不只是會操作AI介面,更包含對其邏輯、風險、偏誤與倫理的理解。企業也應強化內部AI教育,將AI納入新進員工訓練與在職進修計劃。例如,部分大企業已設立“AI活用認證制度”,要求全體員工理解基本AI應用原則,并依職務進行分級培訓,確保AI落地的實效性。
3. 建立人機協作的新文化:
AI并非敵人,而是未來工作的合作者。唯有建立正確的組織文化,才能真正發揮人機協作的綜效。例如,鼓勵員工主動嘗試AI輔助流程,分享使用經驗與優化方法;在績效評估中納入“AI使用創新度”等指標;甚至設立“AI實驗空間”讓各部門交叉合作、共同探索AI應用場景。這不僅能消除員工對AI的排斥與焦慮,也能激發組織內部的創新動能。
讓人力在AI時代發光發熱
全員AI時代,不是所有人都要成為AI專家,而是每個人都需懂得如何與AI協作、共生與創新。當人力真正“動起來”,不只是經濟數據上的提升,更是整體社會韌性與創造力的體現。在這個轉型關鍵期,唯有人力與AI攜手共進,才能開創兼具競爭力與人本價值的新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