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帽壺源自于藏傳佛教的僧帽,最早見于西夏,以銅制作,元代景德鎮開始燒造瓷質僧帽壺,到了明代永宣時期頗為盛行,如本期所要賞析者即是宣德時期的作品。
壺口大而圓,口沿前低后高,猶如階梯一般逐級而上,頸部寬長,一側突出鴨嘴形的流口,另外一側附加曲柄,腹部圓鼓,底下具有圈足,足內書寫“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雙圈楷書款。
口沿內外兩側、壺流及曲柄等處,都以串枝靈芝紋為飾,頸部繪畫八朵蓮花,纖細的枝葉上下起伏,將花朵連接為一體,蓮花上方承托法輪、法螺、白蓋、寶傘、蓮花、寶瓶、雙魚及盤長等寶物,俗稱“蓮托八寶”。
壺體肩部勾勒如意云頭紋邊框,框內填飾折枝蓮花,腹部環繞一圈以藏文書寫的“吉祥贊”,文字上下大量留白,凸顯贊語的重要,近底部排列蓮瓣框內填折枝靈芝紋,足墻用細筆勾畫卷草紋為飾。
類似的器形紋飾亦可見于江西省景德鎮珠山官窯遺址出土的宣德青花僧帽壺,是明朝宮廷與藏地僧人交流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