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作為新能源領域的開拓者與引領者,積極把握新能源發展機遇,鞏固行業領先地位。我們圍繞新能源項目開發規模化及多元化,工程建設優質化,生產運營穩定化持續發力,為用戶源源不斷地輸送穩定、優質、清潔的電能,全力滿足社會用電需求。
治理
堅持合規推進項目開發建設、陸上風電光伏基地和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按照公司“十四五”發展戰略,公司年初制定全年新能源項目開發、投產計劃,在經營層的領導下,從項目開發、工程建設、生產運營等方面協同聯動,確保發展管理合規有序。
戰略
公司高度注重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從新能源項目開發、項目工程建設到電力生產運營各個環節,通過全流程的嚴謹管控,保障電能穩定輸出。
鞏固發展優勢
公司發揮新能源主力軍作用,堅持規模發展與質量并重。全力推動“沙戈荒”風光大基地項目,加快推進海上項目規模化發展,2024年獲取新能源指標14,720兆瓦。高效完成2,030兆瓦新能源資產注入,新能源裝機容量達到41,143.20兆瓦。
大力推行“新能源+”模式,積極探索可再生能源與多行業融合,拓展新能源應用場景,提高單位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福建“國能共享號”實現風漁融合;黑龍江采煤沉陷區建設“光伏+經濟作物”示范基地;江蘇投運共享儲能電站;推進吉林氫氨醇一體化項目,助力實現多元協同創新創優。
打造質量工程
公司強化工程質量管理,精益求精打造精品工程。強化多方案比選論證,通過生產運營數據促進設計優化,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流程;嚴格執行標準工藝手冊,利用設備制造管控平臺提升監造質效,建設“兩高一低”優質工程。2024年,公司編寫《質量創優策劃方案編制指導手冊》(新能源工程),為行業提供系統、全面且具有實操性的指南,助力提升工程質量,打造卓越工程。
穩定電力生產
公司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生產運行,從強化分析預警,集中力量開展設備深度維護、及推進機組延壽等方面多端發力,穩步提高設備穩定性和發電效率。聚焦設備多發、頻發故障,設置故障預警、圖像識別、功率預測三個賽道,不斷優化預警模型,提高預警準確性;加大智能圖像識別模型應用,完成光伏熱斑、主變滲漏油等16個圖像識別模型開發,圖像識別平均準確率87.2%;加強設備關鍵數據對標分析,依靠“數據巡檢”實現“預知維護”,解決中斷設備長周期運行問題,進一步提高連續運行機組占比,長周期運行365天的機組占比達59.7%;加速老舊風電場的改造升級,持續進行機組延壽工作,保障風電場的高效長期運行。
風險和機遇管理
我們針對行業競爭、電網消納及安全生產等風險,靶向制定了應對策略,精準施策,有效降低風險對電力供應的影響。
行業競爭
當前新能源行業競爭格局持續深化,部分區域已逐步取消傳統競爭性配置模式,轉而構建以市場化交易機制為核心,融合強化產業協同、火電靈活性升級及能源保供激勵等多元化條件的指標配置體系。傳統能源企業轉型強勢進入新能源領域,市場競爭愈發強烈。公司緊緊抓實大基地和海上項目“兩個重點”,穩妥推進氫基能源、“新能源+”產業、綜合能源開發等多元化項目,統籌規模和效益的關系,增強競爭優勢。
電網消納
在“十四五”期間,新能源的并網規模出現了顯著的增長,系統調節能力的提升卻較為緩慢。以特高壓外送為主要方式的風電光伏大基地正在持續建設之中,但外送通道的建設進度卻相對滯后,使得大基地項目在消納方面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針對以上情況,公司依據各個地區的不同特點和形勢,進一步強化與政府主管部門以及電網調度之間的溝通與協作,主動拓展新能源的消納渠道,努力爭取更為有利的政策支持和更大的發電空間,并且積極推動局部電網結構的優化與改善,以更好地適應新能源發展的需求。
安全生產
隨著風場運行年限的增加,早期投產的設備逐漸暴露出電氣元件損壞、電纜絕緣能力降低、密封圈老化等集中性問題,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為應對設備老化風險,公司加強設備治理,通過增強設備監測、狀態評估、點巡檢與智慧監盤等手段及時發現異常和隱患,同時優化設備系統,通過專題分析和技術攻關解決問題。標準化的機組檢修管理以及對關鍵設備的優先檢修安排和全過程管理,旨在確保設備運行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指標與目標
公司將持續圍繞規模做大、效益做優兩端發力,確保規劃目標實現。堅定不移深化規模發展,建強西北沙戈荒和東南海上兩類新能源大基地,積極穩妥推進多元協同布局,充分發揮上市公司功能。深化效益管理,以市場為導向,將創效思維融入開發、建設、運營管理全過程,秉持“事前算盈、事中干盈、事后真盈”的效益管理理念,綜合施策應對新能源全面入市,打造提質增效“升級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