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建設世界一流新能源科技領軍企業為目標,全力打造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國家新能源產業技術高地和風電運營原創技術策源地。
治理
公司構建了以科技信息部統籌,以國家能源風電運營研發(實驗)中心為支撐,四家在京科技企業為主體,以各省公司及其落地項目為依托的“1+1+4+N”科技創新體系,編制了覆蓋科技項目、研發投入、知識產權、技術標準、成果轉化等的制度體系,加強全過程管理。報告期內下發《科技項目實施指導意見》,進一步規范研發投入、項目執行和成果轉化的全鏈條管理。
公司編制“國家能源風電運營技術研發(實驗)中心發展規劃(2024-2026年)”,完成研發中心方案制定,修訂《運行管理辦法》《研究室管理辦法》兩項制度,明確研發中心目標定位與職責,確立組織架構、研發方向、考核評價與激勵機制等內容,發揮國家風電運營研發(實驗)中心平臺優勢。2024年,公司協同西安交通大學成立創新聯合研究院,積極探索波浪能、潮汐能等技術與海上風電和光伏互補開發模式。
戰略
我們潛心關鍵技術研發攻關,推動重大技術創新成果的突破與轉化應用,為科技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華的空間,以數字化賦能企業發展。
推動成果轉化
公司致力于加快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贐IM+GIS技術的國產化新能源設計系統等五項重點科技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國內首套海上風電綜合探測平臺“國能海測1號”開創“水上無人船+水下機器人”的無人化海上作業模式,助力海上風電高效運維。自主研制的行業首套超聲導波式智能監控系統試驗樣機在江蘇大豐風電場成功上線,保障風電機組安全穩定運行。參與申報的《基于BIMBase引擎的電力建設數字孿生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獲2024年電力建設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成果在10余個新能源項目成功應用。龍源電力工程技術公司獲評北京“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培養科技人才
在科技項目、科技獎勵及學術組織職務方面給予重點支持,依托重大科技項目與工程建設,著力培養科技人才,持續提升公司科技創新能力。研發人員配置博士21名、碩士221名。
深化數字化轉型
公司持續推進“164”數字化轉型升級規劃,擴建新能源生產數字化平臺,打造“龍騰一號”新能源智慧化管理平臺,實現黨建一面旗、規劃一張圖、工程一條鏈、安全一張網、生產一條線、經營一張表、管理一盤棋,推進共享協同,助力精細化管理。2024年,公司入選國務院國資委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企業,《基于雙云融合架構的新能源云數智一體化應用研究》成功入選2024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發布的《工業互聯網與電力行業融合應用》典型案例。
風險和機遇管理
科技創新對于龍源電力的發展至關重要,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伴隨著風險。
技術挑戰
新能源發電技術發展迅速,前沿領域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在深遠海風電、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光熱儲熱等前沿領域,面臨技術攻關難度大、技術路線不明確、研發周期延長等問題,技術研發路徑的選擇以及核心技術瓶頸將對項目經濟性與社會效益產生重要影響。為有效應對上述挑戰,我們不斷強化技術研發項目前期調研與論證,組建跨學科專業團隊,整合內外部資源協同攻關。建立技術儲備庫,密切跟蹤前沿技術動態,適時優化技術路線和實施方案??茖W規劃技術研發投入規模和實施進度,穩步推進核心技術攻關,突破關鍵技術瓶頸。
合作風險
在產學研合作、產業鏈上下游協作過程中,我們充分意識到技術能力匹配度、利益平衡機制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關鍵要素的重要性,建立嚴格的準入機制,對合作方進行全面的盡職調查,評估其技術實力、履約能力和信用狀況等,積極與權威行業協會、專精特新企業、優秀高校等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完善科技項目管理機制,確保各參與方權責清晰、利益均衡和知識產權歸屬明確,推動實現多方共贏。
指標與目標
公司將聚焦行業前沿和發展戰略,圍繞三個方向梯次布局科技攻關任務??v深推進“從N到1”的集成性技術創新,推動多場景風電規劃設計及軟件開發,依托“沙戈荒”大基地科技攻關專項、敦煌光熱儲熱系統等項目,打造集成技術創新示范。穩步推進“從1到N”的擴散性技術創新,落實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部署。前瞻推進“從0到1”的原創性技術創新,推動沿海地區波浪能研發示范。
繼續深入實施公司數字化轉型升級規劃,聚焦新能源數字化平臺、云邊算力中心,推動世界一流數字化新能源企業建設走深走實。瞄準“兩個方向”,擴大平臺數據規模,深挖數據輔助決策價值。升級新能源云邊算力中心,推動能源流、數據流與業務流深度融合,更好支撐新能源數字化平臺穩定高效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