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2日是地球日53周年,此刻逢全球經濟發展詭譎多變,受新冠疫情(covid-19)三年影響猶待復蘇之際,人類社會過去為經濟開發,造成環境生態失衡,所產生的各種破壞、匱乏與不均狀態仍亟待解決。
地球日總部(Earth Day Network)宣布2023年度主題與前一年同為:“投資我們的星球”(Invest in our planet),以表達對環境生態資源復育的高度關注,呼吁企業以及群體與個人重視此議題,善待我們居住的環境,并投資加以改善。
今年的地球日顯得更有意義與迫切,企業除了面對生存的挑戰,也必須在對環境變化做合適的回應,從問題中找改變的契機,也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聯合國,1999)要求企業不僅追求經濟效益,還要對社會、環境與道德等方面。近幾年熱絡的ESG(聯合國,2004)也提出“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而聯合國在2015年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促進性別平權等17項目標,范圍更觸及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各領域,需要各國政府、企業和每位公民共同努力來實現。
2022年,國內生態環保相關企業注冊近70萬家,5年新增注冊企業平均增速達44.31%。并積極推行“碳達峰、碳中和”朝向資源能源循環利用、可持續發展方向,比如礦山修復、場地修復領域,行政部門也頒布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創新,環保技術裝備專利數量位列全球第一,足見重視程度。
事實上,根據全球創新情報平臺Springwise研究報告指出,近來已有多項創新,協助企業推動“綠色復蘇”。這即意謂:“經濟復蘇的過程不應局限于商業活動和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同時還必須兼顧永續發展,做到雙贏。”強調與環境生態共榮的發展,才是得以永續的方向!以下是全球的案例介紹:
CASE?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日常用品
LanzaTech企業正在利用發酵的魔力來創造與證明“碳可以無限重復使用的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發酵”(fermentation)這個詞通常讓人聯想到釀酒葡萄或啤酒花的田園印象。但事實上運用新技術可使來自工業的二氧化碳也可以發酵,且其他形式的農業、工業和城市造就的廢物也可以發酵。LanzaTech的“啤酒廠”不是將糖和酵母轉化為啤酒,而是利用細菌將二氧化碳和其他形式的污染轉化為日常產品中使用的可持續燃料和化學品。
LanzaTech的理念是希望扮演從環保材質的制造商與使用其產品企業之間的橋梁。利用其新創技術與異業廣泛合作,包括衣服、塑料包裝、跑鞋,甚至香水,該公司與Lululemon,Zara,Unilever和Migros等知名品牌合作,也尋求新的商機。此外,LanzaTech與其姐妹公司LanzaJet聯手,希望在2030年全球航空業實現使用10%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的目標。
另外,德國一家都會農業公司為了環境保育采用創新技術,設計室內垂直農耕系統,不僅可節省大量水資源,且無須使用化學農藥,讓蔬菜成為有機作物。也因為垂直農場可直接設立在城市里,順帶節省9成與運輸相關的碳足跡。
CASE?后疫情時代的產品安全研發成趨勢
應對新冠疫情等環境沖擊,引發健康需求,相關安全的產品設計也成為新的焦點與創新標的。例如視頻會議、空氣過濾等相關技術加速發展,大型火車站、公共建筑和購物中心,走在前面,已有采用永續材料制作的工作艙的案例,目的是為能保護旅客免于感染病毒,維持健康狀況和生產力。還有企業設計出移動式豪華旅館客房,屋頂配備太陽能板提供電力,降低能源消耗,并采用模組化的可回收和環保材料。由于疫情尚未完全消退,相關創新發展更成為永續的形態。
塑膠替代品新材料研發有長期的愿景。例如,2022年獲得Earthshot獎的初創公司Notpla已經開發出由海藻制成的適合成型的固體包裝。洋蔥甚至也可以取代塑膠,紡織品設計師Renuka Ramanujam開發了一種由洋蔥皮制成的塑料包裝替代品。另一家位于挪威的初創公司B'ZEOS利用海帶制造了可食用包裝。雖然這些新材料能否充分擴大規模商品化還有待觀察,但對后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CASE?零碳飯店 獲得凈零能源認證
研究顯示,飯店業必須在30年內把排放量減少9成,才能符合巴黎氣候協定的要求。疫情一度讓飯店業蒙上陰影,但在減緩的趨勢下,持續改造符合環境需求也是新趨勢。建筑師貝克爾(Bruce Becker)買下了1970年代建筑“歷史地區”(Historic Place),這是野獸派建筑師布魯爾(Marcel Breuer)的代表作品,他選擇與希爾頓(Hilton)集團合作,準備讓這棟建筑變身為零碳飯店。他的團隊研究如何使建筑物能隔熱,減少供暖和制冷所需能源。采取以深嵌的窗戶達成自然遮蔭,使用3層玻璃窗設計,維持穩定的室內溫度。并且完全不使用化石燃料,由現場產生的能源供電,主要來自酒店屋頂和停車場的太陽能發電設施。這些特殊設計,將讓飯店獲得凈零能源要求的認證。
CASE?非洲塑膠餐廳 一起減緩塑膠污染
烏干達首都坎帕拉(Kampala)非洲最大淡水湖—維多利亞湖上,有座漂浮環保餐廳,全以塑膠回收物制成,成為當地觀光的話題。維多利亞湖,多年來每逢雨季期間,總會有大量的塑膠垃圾流入。當地民眾卡提巴(James Kateeba)有個創新又可兼顧環境的商業思維。2017年以少量費用向漁民收取飲料瓶,超過10噸飲料瓶,引來外界側目。接著,搜集可用的木板、漁網等廢棄物,將這些用漁網捆綁起來,外圍再涂上泥土,成為漂浮島建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是養育熱帶植物的肥沃土壤,他還以玻璃瓶來制作燈,并在6個月后提供餐點、飲料,還在船上種滿綠色植物,從外面看起來就像一座會移動的湖上花園,卡提巴說:“我相信我的經驗能鼓勵別人設計其他東西,一起減緩塑膠污染。”如今,在他的用心經營下,這船上餐廳最多可以容納100~120人,成為非洲具有環境教育意義的典范。
與地球共生!企業邁向永續經營,離不開環境資源的議題,從環境再生的創新研發,不斷聚焦新的使用需求,演變成新商機模式與規模,順勢轉型,將是不可忽視的走向,也考驗企業的調適能力。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