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升級到4.0,商業服務也在同步進化。最早從屬于人工作業模式的巷口小店、市集叫賣、沿街兜售,到標準化作業的大賣場、連鎖商店,再進入以信息科技輔助客制化的電商平臺、社群媒體,而后因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普及,加上物聯網、人工智能應用漸漸成熟,通過大數據的搜集分析,消費者的行為模式已經可以被觀測、捕捉,進而被預測、操控。
?
我們怎么看媒體?內容、媒介或載具、受眾。那么新媒體又有何不同?新與舊之間最顯而易見的差異是新科技的導入與應用,為“傳播”這件事帶來的巨大影響,所以媒體新不新、如何發展與應用,最先要擁有的還是自己的新思維。
媒體新不新有關系嗎?關鍵在腦袋
最近和從事媒體廣告業務的朋友碰面,對方感嘆:“現在不只客戶預算縮水,就算有預算,也只下數字廣告,紙本媒體已經快活不下去了。”這是事實,卻是很不讓人認同的事實。有另一個朋友反駁,希望廣告主愿意多往不同方向想想,“網絡媒體已經是主流沒錯,我不會爭辯這點,問題是從我的閱讀習慣來思考,我很不喜歡在網絡上讀新聞或文章時,被突然插進來的廣告干擾,對我這類的人來說,廣告下的越多,反效果越大。”
?
但我們都知道,要去打破業主對“點閱率”的迷思并不容易。畢竟大家都是辦事的人,承辦人員買了數字媒體廣告,可以快速、具體地知道有多少人“看”過廣告,甚至可以通過手段“制造”點閱率,方便他向上呈報績效。重點是他不會去考慮,其中有多少因為被強迫點擊或看這則廣告,而對該企業或產品心生反感。但這明明是存在的事實,而且是只要想想自己就知道的事啊!
?
很多廣告主只因為數字媒體是主流,可以把訊息刊登在上面很“潮”—這不跟去超市搬回一堆快過期的商品是一樣的意思嗎?不是因為需要、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大家都在搶,因為很便宜,因為一些沒有意義的原因……。
?
當然,跟著潮流走并非數字媒體數字廣告才有的現象,就算在傳統媒體一樣存在,既然如此,行銷人員要考慮的就不該是省錢或流行,而是如何以小博大、如何通過不同媒體出奇制勝。
不想被取代 內容才是關鍵
即使目前對數字廣告的干擾仍無法適應,但仔細想想,還有多少人可以離開網絡過日子,工作、找資料、追劇、甚至消費習慣也早已從實體店面轉身朝網絡平臺直奔而去。做行銷投錯媒體會制造反效果,但沒有網絡的日子回不去,影響所及是我們的工作模式、消費習慣、休閑方式等的改變,而這些變化也逐漸地改變我們的想法與判斷。所以行銷人員要在意的,萬變不離其宗,永遠是內容。
?
還記得電子媒體剛興起的那幾年,許多人夸夸其言,預告著傳統紙媒已死,但多少年過去了,報紙是式微了但沒有消失,電子書離風行還有一段距離,愛聽廣播的大有人在,沒有電視不能看八點檔連續劇叫婆婆媽媽怎么活……。媒體不管新與舊,內容還是王道;受眾是多元的,深耕你的目標族群才能被群眾接受。
?
所以也并不是很時髦地使用直播或會秀AR/VR就是萬靈丹,扎實與創新的內容才會是觀眾在意的,例如“眼球中央電視臺”慣用黑色幽默手法,就是相當顛覆傳統的做法,有時候在似真似假的批判中讓觀眾莞爾、開始用不同角度去看政治;而直播剛開始出現時,一個人就可以撐全場,甚至可以靠嘩眾取寵,但是現在要培養出網紅,少不了一個專業的制作團隊,更加精致有內涵的直播能創造商機─新媒體要做的不只是傳播形式的創新,內容的創新同樣重要。
?
數字媒體無遠弗屆、不受時空限制,還可結合影音效果等,這是它壓倒性的優勢。紙媒只能單向傳播,而數字媒體則可進行雙向互動,兩者效果大不同。但是紙媒有手感、有溫度,也比較容易進行深度的閱讀,這正是紙媒迷人之處。對應不同的媒體特性,必須有不同的內容思維,過去許多傳統媒體轉戰新媒體失利,不外乎是把一樣的內容移植到不一樣的媒體上,卻無法得到閱聽者的青睞,所以內容一并轉型才會一路走到桃花源。說得更直接些,媒體本質不同,就不應該將同樣的內容放在不同媒體上,這是最基本的思考。
新媒體的機會 人本思維創造需求
要談新媒體的機會,智能型手機的出現是重要指標。想象手機出現之前,我們和傳統媒體的關系:早餐配報紙服用,全家人邊看電視邊吃晚餐,中午邊啃便當邊上網。而到現在,眼睛一睜開就迫不及待開機、搭公車或捷運開始追劇、連上個廁所都要帶手機進去滑……。為什么現代人離不開手機,它可以看新聞、查資料,傳統媒體可做的手機都做得到,它還可以追劇、買東西、和朋友聊天、甚至認識新朋友—傳統媒體做不到的,它一一做到。
?
有了手機,可以玩Facebook、玩Line、甚至玩直播,記得電影《KANO》上映那段期間,許多長輩津津樂道說起臺灣棒球的熱血故事,還有國手出國比賽全國觀眾半夜守在電視機前看轉播的往事,而現在,朋友出國旅游,春櫻冬雪或極光,通過手機便可無時差傳送到我們眼前;進到社群網站,多的是熱心網友即時報告哪里有人吵架、哪個路段塞車,有時速度比電視臺更快更真實。手機完成了自媒體的夢想,但是手機可以取代所有媒體嗎?
?
不論是通過社群網站或直播平臺傳送訊息,手機掌握了速度,但正因為快,而且幾乎沒門檻,內容品質難免參差不齊。手機可以解決信息落差的問題,但這不是絕對的優勢,新媒體要闖出一片天,盡管與科技應用息息相關,但是“以人為本”的價值不會因此消失,內容的專業性與精致度都是對新媒體的考驗,對受眾的誠意有多少,決定了新媒體的枯榮。
互流互導 合作再進化
報紙、廣播、電視、電腦、手機,這一路的內容載體演變呈現的是取得訊息的時間競爭,新媒體有快速的優勢,甚至能做的更多。將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應用的更靈活,新媒體就會萌芽,但是,會運用大數據與AI決不是新媒體的專屬權利。例如,在網購平臺上購買滿一定金額,會以印有冰雪奇緣的紙箱送貨,還真會有充滿少女心的消費者為了紙盒購物。大數據可以精準判斷電影公司的目標影迷和網購平臺的消費者重疊的部分,借此宣傳電影并促銷周邊品,而購物平臺的銷售數字也會提升。所以新媒體不只在與新媒體競爭,傳統媒體仍是強勁對手,而就算是傳統媒體(或載體)如果能妥善運用新科技,都可以創新行銷模式進而獲得商機。
?
媒體之間與其競爭,通過合作贏的機會更大。例如網絡買鞋,買家常因為尺碼問題退貨造成買賣雙方困擾,假設商家搭配直播銷售,由真人直接穿鞋給買家看,買家更容易判斷自己適不適合這雙鞋,甚至當場詢問所在意的問題;又或者茶行上網賣茶,很多消費者還是擔心買到的茶不合自己胃口,但是平臺對于詢問上有設限,賣家若能將消費者引導入對話類型的APP,例如LINE,就可一對一溝通,賣家也更能掌握消費者的喜好。新媒體背后的技術重疊性高,容易合作、商家也可互相搭配應用,多贏的局面不難出現。
?
科技狂潮下,固然可望看見新媒體的盛世,然而,一切都還在起跑點,新媒體的親切,低門檻,會讓更多人樂于擁抱,但是,閱聽人所擁抱的是一個冰冷的工具,或是溫馨的體貼,會決定新媒體是一顆耀眼卻轉眼即逝的泡泡,或者是讓人期待共同成長的長青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