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熱情與紀律往往被視為相互對立的兩端。但NBA球星斯蒂芬.庫里的成功告訴我們,真正的突破來自“刻意玩樂”——讓艱難的練習變得有趣,從而持續進步。他的訓練不只是對抗對手,更是超越昨日的自己。
斯蒂芬.庫里是公認NBA史上的最佳射手。大家常說,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an)之于灌籃,就像柯瑞之于三分球,他把籃球變成一場神射技巧賽,徹底改變了這項運動。前兩位職涯三分球紀錄的保持人打了一千三百場球賽才締造紀錄,柯瑞只打了七百八十九場球賽就超越了他們。
柯瑞雖是NBA球員之子,但他沒拿到任何頂尖大學籃球隊的獎學金。高中畢業后,他受到嚴重低估:以五星滿分來講,大家覺得他只算三星的新人。高三升高四的暑假,戴維森學院(Davidson College)的教練去看他打球。“他打得很差。他把籃球投到看臺上,傳球時漏接,運球不穩,投籃不進。”教練回憶道,“但在那場比賽中,他都沒有責怪裁判,也沒有指責隊友。他總是在替補席上加油,從未露出氣餒的樣子,令我印象深刻。”
這不是柯瑞展露品格技能的第一個跡象。他小時候和父親的球隊廝混時,一名球員注意到柯瑞“就像一塊小海綿走到哪里,都會積極吸收信息”。高中時,即使球打得不好,他仍決心支持球隊,也有紀律維持冷靜。但研究顯示,最自律的人,其實最不需要動用到自律。我的同事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發現,他們不是靠意志力來度過難關,而是積極改變現狀,讓它變得沒那么艱難。
棉花糖實驗的研究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是心理學史上最著名,也是遭到最多誤解的研究之一。你可能對經典的研究版本很熟悉:心理學家把一顆棉花糖放在盤子上,告訴四歲小孩,如果他們能夠等幾分鐘再吃,就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學齡前兒童若能為了更大報酬而克制現在吃下棉花糖的沖動,他們青少年時期的SAT考試成績會較高——最近有人的實驗得到了同樣的結果。
我第一次看棉花糖實驗的影片時,以為我會看到一小群意志力超強的孩子。結果不是,我看到一些小孩自己搭建了鷹架,幫助自己避免運用意志力來抵抗沖動。例如:有些人捂著眼睛或棉花糖,有些人把雙手壓坐在屁股下,有些人把棉花糖揉成一顆球,讓它彈起來,把它變成玩具。他們即興創作了刻意玩樂的形式。這也是布蘭登.佩恩為斯蒂芬.庫里做的事情。
布蘭登訓練柯瑞十幾年了。他告訴我,他是從一個基本原則開始:“我們的訓練一點也不無聊。”他設立鷹架,讓訓練中最難的部分變得更容易——幫柯瑞在盡量不靠純粹紀律下,獲得最多的進步。
為了讓練習變得有趣的同時培養球技,布蘭登設計了一份刻意玩樂的活動清單。例如:在名為21的游戲中,你必須在一分鐘內,以三分球、跳投、上籃(1分)的方式累積21分。但每次投籃后,你都必須跑到球場的中間,再跑回來。在游戲中跑到氣喘吁吁,模擬了真正比賽時的疲勞。“每次訓練都是一場比賽。”布蘭登解釋,“你需要突破某個時間,也突破某個數字。如果你只突破數字,沒有突破時間,你還是算輸了。”
與他人競爭的缺點在于,你可能贏了對方,但沒有進步。對方可能剛好那天狀況不好,或是你那天的運氣比較好。在布蘭登的刻意玩樂中,你的競爭對手是以前的自己,你也是在為未來的自己提高標準。你的目標不是追求完美,而是追求更好。獲勝的唯一方法是成長。
我以為,理想的做法是練習一種技能,一直練到進步了,才練下一種技能。但布蘭登不是讓他一再重復同樣的挑戰,而是混合多種挑戰。布蘭登讓柯瑞做一連串不同的投籃與敏捷訓練,每隔二十分鐘就換一種。這種交叉變化不僅比較有激勵效果,也有助于學習。數百項實驗顯示,在不同的技能之間切換練習,進步得更快。心理學家稱之為交錯(interleaving),這適用于繪畫到數學等多元領域,尤其是培養的技能相似或復雜的時候。即使是很小的調整,比如切換粗細不同的畫筆,或者稍微調整籃球的重量,也可以產生很大的影響。
刻意玩樂在改變夏季訓練的枯燥乏味方面特別有效。每周有多場比賽時,許多運動員要維持動力并不難。然而,在休賽期,球員很容易失去興趣。籃球新星盧卡.東契奇(Luka Doncic)在季前賽中,整個人胖了一圈。后來他開始跟著布蘭登訓練,體重就下降了,速度也提升了。斯蒂芬.庫里告訴記者:“除非參加臨時賽,否則夏天有時會很漫長。不花點心思的話,訓練可能變得有點單調。”他說,刻意玩樂“創造出一種類似比賽的情境,伴隨著壓力”,這表示“你必須維持專注”。
經過十年的訓練,柯瑞發現了自己的隱性潛能。他現在以爆發力與精準度來彌補身型上(身高一百八十八公分、體重八十四公斤)的弱勢。他把大部分的功勞歸因于布蘭登精心設計的刻意玩樂——那把和諧式熱情融入練習中。他因決心過人,而從中獲得更多的效益。柯瑞的長期教練史蒂夫.科爾(Steve Kerr)說:“他很喜歡那個過程,那是所有卓越運動員的共通點。練習是例行公事……但他們都樂在其中。隨之而來的是一種熱情,有熱情才能持久。當你像他們那樣熱愛某件事時,就會努力精進自己,繼續前進。”
刻意玩樂不見得會讓你變成職業運動員,但可以強化動力,讓你進步得更快。某天,我看到一位YouTuber拍的影片,他每天跟拍斯蒂芬.庫里的訓練流程兩小時。一開始,柯瑞的三分球命中率只有8%。經過五十天的刻意玩樂訓練后,他的命中率有了長足的進步,變成40%。
從柯瑞的訓練哲學出發,延伸至學習與自我成長的關鍵策略,提醒我們:改變現狀、吸收回饋、樂在其中,是釋放潛能的起點。
本文出自:《隱性潛能》/平安文化出版社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