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開始制作青花瓷時,纏枝花卉即是主要的紋飾題材,明代洪武、永樂及宣德時期都延續此一傳統,但在花卉種類與繪畫技法上加以變化,配合器形塑造出不同的風格。本文擇取茶壺、碗、洗、罐及軍持等品類,說明宣德時期纏枝花卉的形紋設計。
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壺種類不少,器身有高有矮,高度介于13~35公分左右,壺腹呈圓形或梨形,表面繪畫各種紋飾,纏枝花朵大多繪于矮小型的瓷壺上。
?
例如圖一為宣德時期的青花茶壺,此器包含壺蓋和壺體二部分,壺蓋上方有寶珠形蓋鈕,壺體呈直口、短頸、鼓腹、圈足外撇之狀,左右兩側附加曲柄和長流,頸部與壺流之間用云形板加固。
?
茶壺表面布滿青花紋飾,蓋面為折枝花卉,頸部為圓點紋,曲柄勾勒卷草,壺流書寫「大明宣德年制」雙線方框直排款,腹部繪畫壼門紋邊框和纏枝蓮花紋。
?
由于茶壺的腹部被曲柄和壺流分成二半,所以蓮花紋采「前三朵、后三朵」的形式平均排列,花朵之間用纖細的枝葉相連,使前后二面的纏枝蓮花紋既成獨立的畫面,又能環繞為整體。
?
宣德時期的青花碗呈敞口、弧腹之狀,底下具有圈足,碗體內外皆可繪畫紋飾,纏枝花卉大多繪于碗的外壁上。
?
例如圖二為宣德時期的青花碗,此器的口沿外敞,器壁較斜,外表用蘇麻離青料繪畫紋飾。碗口環繞一圈梅花形的朵花紋,腹部繪畫纏枝芍藥,近底部為壼門紋邊框內填藍彩白珠紋,足墻也以朵花紋為飾。
?
纏枝芍藥由八枚花朵所組成,每朵芍藥皆采斜角俯視的角度取象,層層疊疊的花瓣朝外展開綻放,彼此之間以纖細的枝條相連,分岔的枝葉往各個方向伸展,與主枝或有交錯,構成纏枝式的紋樣。
?
由于碗的腹部不深,外壁面較窄,所以花朵作橫向單排環繞一周,單一的角度取象與平均排列的形態呈現出穩定的規律,拉長的葉片起伏如波,營造出受風吹拂、隨意翻轉的動感。
宣德時期的青花洗有淺腹和深腹二類,淺腹青花洗多呈葵花形,表面分區繪畫龍鳳紋,深腹青花洗為圓形,表面常以纏枝花卉為飾。
?
例如圖三為宣德時期的青花洗,此器的口沿外敞,腹部略深,外底平整無釉,器身內外布滿紋飾??谘貎葌葹閹罨ɑ?,內壁繪畫纏枝蓮紋,內底勾勒回紋為圖框,框內繪畫八瓣花形,瓣片內部填飾雜寶。
?
洗的口沿外側繪畫八束折枝花卉,折枝花朵呈橫臥狀,以相等的距離排列,居間穿插「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橫向楷書款,外壁繪畫纏枝花紋,近底部以一圈菱形紋和圓圈紋相間為飾。
?
纏枝花卉由蓮花、牽牛花及牡丹花等花卉所組成,花朵朝上仰放,彼此之間以斜曲的枝葉相連,由于器壁較寬之故,分岔的枝葉有上下伸展的空間,紋飾布局比較繁密。
宣德時期的青花罐呈大圓口、短直頸、腹部圓闊之狀,腰部以下收窄,器底具有淺凹足,纏枝花卉大多位于腹部,作為全器的主要紋飾。
?
例如圖四為宣德時期的青花罐,口沿凸唇處勾勒一圈細弦紋,頸部環繞卷草紋,卷草用細線勾框、局部填色的方式繪畫,以一個渦卷為單位,采逆時針和順時針相間排列。
?
罐體腹部用壼門紋邊框內填藍彩白珠紋來裝飾肩部和底部,偌大的腹壁則以纏枝花卉為飾。牡丹、菊花及茶花等花朵由側視、俯視或斜角俯視等角度取象,產生各種不同的花形。
?
由于器面寬廣之故,花朵采上下左右交錯排列,曲折回繞的枝葉將一枚枚花朵連結成片,以「數大便是美」的概念與圓闊的器形彼此呼應。
宣德時期青花軍持的造形,呈盤形口、長頸、溜肩、鼓腹之狀,腹部附加長流,底下有喇叭形高圈足,各個部位皆有不同的紋樣。
?
例如圖五為宣德時期的青花軍持,盤口內部和長流以纏枝花卉為飾,口沿外側勾勒弦紋,頸部及腹部繪畫纏枝花朵,腹底環繞朵花紋及壼門紋邊框,圈足表面則以弦紋、回紋、花瓣紋、如意云頭紋及圓圈紋為飾。
?
由于軍持的頸腹部呈上窄下寬之狀,所以纏枝花朵采上下交錯的形式分為三排,并用傾斜回繞的枝葉互相連接,在其他規律紋樣的襯托下,凸顯輕快活潑的動感。
?
明代宣德青花魚藻紋以平均分配、對稱穿插的形式為樣稿,配合器面形狀與高度增減紋飾的元素,頗富巧思與創意。下期將以纏枝花卉為主題,介紹此類紋樣的設計概況。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