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男女老幼,凡是人都喜歡聽故事;寓言是大家公認有趣、有效、有用的故事,通常會將動物擬人化,或將大家熟悉的人體器官派上用場,有時也會用大自然的景象做比喻。好的企管寓言故事難尋,好的企管寓言故事作者更難得;史賓賽.強森是其中佼佼者,號稱“寓言之王”。
天地一沙鷗,逍遙游
哲人莊子在《逍遙游》一文中就說了一個寓言故事:“北海有條名叫鯤的魚,比目前所知世上最大的鯨魚還要大很多;它會變化成為名叫鵬的鳥,背脊有好幾千里,振翅飛翔起來,像遮住半邊天的云彩;這只鳥會順著海流而飛往南海…”;蟬和鳩在一旁取笑:“我們想飛就飛,碰上樹木就停,有時候會落在地上就是了,哪用得著飛上九萬里的高空再向南飛那么遠呢?”兩者的境界,相差真不可以道里計。
?
美國作家李查.巴哈于1970年寫了一本寓言小說—《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描寫一只不甘心終身只是在沙灘上搶食小魚和面包屑的沙鷗,決定去完成所立下的飛行目標;一開始先遭到其他沙鷗的嘲諷,又得忍受高空飛行帶來的巨大痛苦,但它仍然不愿放棄,終得名師指點,在不斷失敗與嘗試之下練就一身絕技,遨游在最高最遠的海闊天空中。它秉承師訓,不藏私地回到原來的世界去引導和它一樣的其他沙鷗,幫助他們發現自己天生的卓越;幫助他們超越后天、加諸自身的限制;一只有理想、有抱負、能堅持、能傳承的特殊沙鷗終將給它的族群帶來鋪天蓋地的變化,而這一切的變化僅系于一念之間 : “這只是一個開頭!”
?
詩人杜甫在他的《旅夜書懷》的詩中,是這樣寫的 :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保欢鸥ψ员葹樯锄t,感慨郁郁不得志的飄泊人生,不解天地之大,何以無一安身之處?景色如此遼闊,反襯出心中更深刻的孤寂。巧的是杜甫和巴哈都自比為沙鷗,但杜甫自怨自艾、顧影自憐,而巴哈則自立立人、引領變革,兩人的格局,高下立判,東西文化還是有相當的落差。
?
奶酪、禮物
史賓賽.強森(Spencer Johnson) 是全球最知名的企業管理和心靈勵志的暢銷作家,擅長用簡單的寓言故事闡述生命的哲理,從而帶給讀者工作和生活上的啟發,備受歡迎和好評。《誰動了我的奶酪?》是一本有關變化的書,描述兩只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在迷宮找奶酪的故事。小老鼠靠直覺行事,會及早地嗅出變化的氣息,迅速開始行動,把事情簡單化;小矮人靠腦袋行事,常因害怕變化而拒絕變化或想太多,使事情更糟,把事情復雜化。史賓賽.強森認為變化總是在發生,我們必須能做好迅速應變的準備如 : 預見它、追蹤它、適應它、享受它。
?
《禮物》(The Present)是一個追尋禮物的故事,智慧老人對年輕人說:“有一種特別的禮物,讓人生更快樂、更成功,但要自己找…”;年輕人尋尋覓覓,遍尋不著;最后發現原來禮物一直就在身邊。整本書就在告訴我們如何向過去學習,把握現在,創造未來。其實The Present是一語雙關,有禮物或現在的意思;當我們遇到問題時,要把握現在(Present),專心做好份內事,不要分心。
?
大象與跳蚤、魚市場
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英國當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師;2001年,《金融時報》票選十大管理名師,韓第獲選為第二名,第一名則是彼得.杜拉克;以“組織與個人的關系”與“未來工作形態”的新觀念聞名于世。49歲時,韓第戒慎恐懼地離開企業組織,靠寫作、演講、主持節目賺取生活所需,開始小跳蚤般的獨立工作者生涯;韓第說:“我用工作保障來交換精神自由”;曾幾何時,工作保障與精神自由成了必然的沖突?我們需要薪資支持來過理想的生活,卻又抱怨工作讓我們失去自主,“工作的兩難”難道注定無解嗎?韓第提出了“工作組合”(portfolio life)的概念,這個組合由有薪工作、學習工作(150天)、家庭工作、休閑工作(90天)、義工工作(25天)等5種工作組合而成;“凡是出于自己選擇,而非迫于某種需要所從事的工作,就是好工作”這是韓第的新工作觀。在《大象與跳蚤》(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一書中,大象就是企業組織,而跳蚤就是獨立工作者。
?
《Fish!派克魚鋪奇跡》是史蒂芬.藍?。⊿tephen Lundin)、哈利.保羅(Harry Paul)和約翰.克里斯丁生(John Christensen)三個人合寫的一本企管寓言書,全書濃縮成一套簡單的“魚”(FISH)的哲學,可以讓原本是充滿怨氣、相互刁難、績效不彰的蹩腳團隊,變成充滿活力、與客同樂、績效卓著的玩耍團隊。FISH就是F(Fun樂趣)、I(Involve讓顧客參與)、S(Serve服務顧客)、H (Happiness幸福感);派克魚鋪的職員每天上工前就已決定“要快樂”(be happy !),把每個路過的人和圍觀者都當作顧客一樣全心伺候并一起玩,把賣魚變得別有一番滋味,算是把對的事情做得好!快!樂!
?
桶子與杓子、棉花糖
《你的桶子有多滿?》是唐諾.克里夫頓(Donald O.Clifton)和湯姆.雷斯(Tom Rath)兩個祖孫合寫的一本重量級心理學好書,運用到職場上,可以發揮樂觀思想的神奇力量,甚至引起“生命加水”活動并發展出“創造正向情緒”的5種策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對隱形水桶和勺子;桶子是空?是滿?全靠人與人之間的一言一行;桶子滿的時候,感覺很好,反之,則糟透了。以積極態度對待他人時,這個勺子便會在他人與自己的隱形桶子注入一滴水,反之,則是舀出;請常常捫心自問:“我今天幫人加水了嗎?”? ??
?
美國史丹佛大學有個代表性的實驗 : 將小孩子單獨留在房間里,給他們一人一塊棉花糖,讓他們選擇是要馬上吃掉或是等15分鐘 ; 若是愿意等的話,可以再多拿一塊當作獎賞。研究人員發現,能夠等待的小孩,長大以后,不論在功課表現、壓力處理或人際關系上,全都比那些馬上吃掉的小孩優秀。喬辛.迪.波沙達(Joachim de Posada)和愛倫.辛格(Ellen Singer)于2006年共同創作一部勵志小說《先別急著吃棉花糖》(Don't Eat the Marshmallow…Yet!),成為博客來2006年度百大暢銷書之一。全書以老板沛辛與司機阿瑟之間的對話,帶出成功與失敗并非取決于一個人的才智,而在是否有延遲享樂的能耐。
?
“故事”具有無限的吸引力和無形的說服力,是搶占人心最有效、最持久的工具;“說故事”已成為現代主管新五項修練之一,要會說故事,請先學會怎么看電影?發號施令的主管,大家用腦來回應;說故事的主管,大家用心來回應。大陸作家莫言說:“我小時候喜聽說書,自己也能說上一段,母親擔心我耍嘴皮吃飯,提醒少說話,所以筆名就取莫言。”;臺灣漫畫家蔡志忠童年時,曾經是個愛說故事的孩子,常跟媽媽嚷嚷:“阿母!聽我給你講一個故事…”;臺灣導演吳念真很會說故事:他父親是一個礦工,常常感慨:“永遠不知道今天進去,明天會不會出來?”或“人還沒死就已經埋一半了…”;所有上班族的共同心聲:“老板,跟我說故事,不要再跟我說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