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物理學家帕.巴克(Per Bak)曾在《自然機理》(How Nature Works)一書中提出一個關于“聚沙成塔”的有趣問題:一顆顆的沙粒為什么無需任何黏合劑,就形成一座龐大而穩定的沙堆?物理學家如此回答:如果我們把沙粒在顯微鏡下放大,每一顆都是形狀不一的不規則立方體。他們彼此之間產生的摩擦力與重力互相牽引,讓一顆顆看似毫不起眼的小小沙粒,最終形成了巍峨可觀的自然奇景。
在創業活動中,“沙堆效應”也極為常見。比如美國硅谷,目前已經擁有超過一萬四千余家創業企業,僅蘋果、谷歌和臉書這三家企業市值合計就超過1.5萬億美元;又比如美國的大波士頓地區,已經孵化出了四千余家高科技企業,創業企業的平均A輪(第一輪)融資金額為全球最高;還有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這個被譽為“創業新圣地”的城市如今初創公司融資金額已達到35.8億美元。一些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創業團隊,在這些創業地區中汲取了人才、資本和研發的養分,聚沙成塔、聚水成涓,慢慢成長為堪可加載史冊的商業傳奇。
創業生態圈 打造更多人才與知識
一個成熟的創業區域,其發展是由多種力量共同參與的,創業者、高校研發團隊、資本力量與當地獨有的文化和政府提供的基礎設施一起,形成了一種互動互聯的網路組織體系。這種以企業家創業活動為中心,圍繞創業企業的孕育、設立、發展和成長過程,提供相互支援的人群、組織、機構等構成的以價值共創為目的的有機共同體,我們稱之為“創業生態圈”。
一個完善、成熟的創業生態圈,內部各種組織都是“共生互存”,缺一不可的。在技術日益復雜的今天,生態圈內各個組織的相互依存關系更加緊密。MIT麻省理工學院 的media lab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他們引進企業共同參與、資助相關基礎研究的開發,研究團隊擁有充分的研究自主權,而企業則能優先投資進行商業開發,產研高度協同,是MIT創新創業的典范。
其次,生態圈內的各個組織,從創業者、研發團隊到資本、市場,能夠構成一個完整的商業生產閉環。生態圈內部各組織互利共生,它們的交易成本比與外部組織進行交易更低。每個創業生態圈都有很強的獨立性,其中每個要素都是必要而且不重復的。如果太過依賴外部要素的介入,生態圈會變得不夠穩定。
進化,則是成熟的創業生態圈另一個重要標志。創業生態圈的發展是一個有機成長的過程,絕不可能是爆發式的快速增長過程。通常是某些技術或政策的領導者首先發起變革,繼而引導資本、人才、應用等各方面的追隨,最終實現生態圈的整體升級和強化。
當然,一個創業生態圈的價值不可能僅局限于內部。健康的創業生態圈可以不斷孕育出新的創業企業,促進科技向商業的轉化,塑造地區的創業文化,對整個商業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塑造更多的知識和人才,是創業生態圈的終極價值所在。
因此,一個健康完善的創業生態圈應該是系統性與戰略性的結合。僅僅推動其中一、兩種力量是不夠的,而寄望通過這一兩種力量的強化,如資金或政策,來打造一個創新創業圈更是緣木求魚,如此恐怕只會導致各種機會主義、尋租以及系統性風險。創業生態圈的建立是一個系統長期的過程,不僅要關注生態圈構成中的短板,更要關注各利益相關者相互發展促進的機制、理性推動。
然而,當下大陸的創業現狀卻令人憂慮,在政策那雙“看得見的手”的推動下,創業企業猶如一場狂飆突進,眾創空間、孵化器、投資機構如雨后春筍,創業者與創業型企業迎來井噴式增長。但是,在政府配套資金的扶持下快速孵化復制的“創業企業”難有創新,創業者投機傾向強烈等等問題已經慢慢浮出水面。
為了避免社會資源浪費,對于創業,有如下五個建議:
1、化創業導向為創新驅動
創新與創業是相互推動的關系。沒有創新的創業往往進入壁壘低,極易模仿,從而導致難以獲得競爭力。而創新,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商業模式創新都能夠為創業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因此,應該更加鼓勵創新以及對于創新成果的商業化,而不是直接鼓勵創業。
2、化政策推動為行政松綁
當下的創新創業熱潮,出現了許多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往往通過一定的管道以補貼或減免稅收的方式呈現。這樣的政策導致能夠獲得幫助的企業是有限的,更有可能帶來尋租(競租)的空間導致事與愿違。事實上,對于廣大創業企業,更加應該給予的是政策的松綁,從開辦過程、稅收政策等方面大幅度精簡流程。
3、化資金扶持為生態互動
伴隨著優惠政策的,是各地提供的各類扶持資金。而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應該具備盈利和生存的能力。對于政府而言,鼓勵生態圈的各種力量平衡發展,鼓勵加強各種力量之間的互動,提供各類數據、信息、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扮演好“服務員”的角色而不是成為一線的“指揮員”。
4、化全面必修為專業滲透
創業生態圈的核心是創業者。而創業者從哪兒來呢?可以通過各地高校開設“創業必修課”來進行批發嗎?創業是十分強調實踐和體驗的,對于缺乏社會經驗、人生閱歷和必要資源的大學生,通過必修課培養創新意識的意義遠大于鼓勵大家放下課本盲目創業。更荒唐的是,如此多的大學從哪里尋找那么多講授創業課程的教師?于是,不懂創業的教師在全國范圍內教那些沒有創業沖動的大學生學習如何創業!事實上,有選擇的在一些學科方向開設創業選修課是有必要的,這是為了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嫁接商業技能。
5、化短期運動為長期積累
創業生態圈的各種力量相互促進、相互推動。依靠短期的推動只能帶來運動式的熱鬧和資源的浪費。我并不否認在近兩年的雙創熱潮中涌現出的一些“明星企業”和“明星創業者”。然而,在排除移動互聯時代本身由于技術進步推動,而產生的創業企業外,又有多少企業是在這兩年產生的,這些企業中又有多少是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能夠創造價值的?當我們看到95后明星創業者用投資人的錢瘋狂購物,遍地打著P2P社交借貸(Peer-to-Peer Lending)旗號圈錢的騙子橫行,大量沒有資源沒有創意沒有具體方案的創業者,空有一股發財熱情,我們必須疾呼,是時候讓“創新創業”回歸理性的思考!
創新創業,不該是“圈套”,而是一個“圈”,是一條“小火慢燉、循序漸進”的發展之路。政府的力量應該是一款隱性的黏合劑,任微小的沙粒慢慢聚集,累積成一座高塔;而不是過度干預,成為沙堆分崩離析的那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