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經典的「I???NY」
提到美國紐約,第一個浮現在你腦海中的印象是什么?自由女神、布魯克林大橋、中央公園、時報廣場,就算沒有真正到過當地也在不同媒體上知道這座城市的輪廓。而其中除了景點之外,有一項東西應該是不會忘記的,這就是「I ? NY」字樣的T恤,這個絕對經典的符號已經出現了超過30多個年頭,從1977年開始,由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Commerce對外提出觀光振興的目標,因此開始構思城市行銷操作,而讓這個符號成為全世界眾所皆知的背后靈魂人物是自1929年出生的Milton Glaser,專長做平面設計與視覺傳達,除了「I ? NY」這個代表作之外,為Bob Dylan設計的海報也是另一個經典。
紐約從1977年以后開始有了一個簡單易懂,且人人可以買的紀念符號,從T恤、鑰匙圈到各式紀念品都掛上了「I ? NY」的符號,而你也會發現在其他國家也會用這樣的符號當成自己城市的宣傳模組,把后面的城市換成當地城市縮寫,創造出的龐大商業價值。除了商業價值之外,2001年911攻擊事件,頓時讓紐約頓時陷入恐慌困境,而一直成為觀光客首選的代表符號也在那時候另外推出了「I ? NY MORE THAN EVER」,不少人們為了支持與鼓勵紛紛穿上印上這字樣的衣服,帶當地人們一同渡過,直到現在「I ? NY」仍是我們對于紐約這個大蘋果城市的深刻印象之一。
梵高鬼才之作現地重現
就算大家不常接觸藝術領域,不過若要從口中擠出一兩個耳熟而詳的畫家,荷蘭畫家梵高(Vincent William van Gogh)大概會是許多人說出的選項,他堪稱是表現主義的先鋒者,鮮艷色彩的畫風讓許多人過目不忘,就算在半個地球遠的地方,你還是可以輕易看到不管是信用卡推出的限定卡片或是鍋碗瓢盆的商品,竟然還可以穿越時空跟梵谷來個商業跨界,把他著名的作品《向日葵》(Vase with twelve Sunflowers)、《星空》(The Starry Night)、《夜晚露天咖啡座》(Café Terrace at Night)等等應用在這些商品之上,這大概是英年早逝的梵谷無法想像到的。
其中梵高的《星空》一作,帶有流動筆觸的光暈星空更是他最廣為人喜歡的作品之一,而在最近,荷蘭當地的設計工作室Studio Roosegaarde打造了一條用《星空》為靈感的單車道Van Gogh-Roosegaarde Path,設計師Daan Roosegaarde使用了原作上的線條,將地面使用可吸收白天光源并于夜晚反射光芒的表面處理,因此一到了夜間這條單車道就會出現白天無法感受到的美景,而所在城市Nuenen更是梵谷曾在1883年住過的城市。將現代科技與歷史重新包裝結合的概念,成功引起了大家注意,在荷蘭有一條跟梵高相關的單車道,事實上Studio Roosegaarde早在先前已經提出了Smart Highway與Growing Lines計劃,在高速公路的邊線當中使用感光處理可以讓駕駛在夜晚開車可以更安全行使,另外Smart Highway則是路旁照明可偵測車輛行駛進行照明提供與熄滅,同事地面上可以顯示出路況的圖案提醒駕駛者注意道路安全,這個概念式的計劃已經在荷蘭城市奧斯(Oss)的N329道路上實行,未來可望擴展到其他道路上使用。
看丹麥打造未來動物園
園區這個詞對于我們的想像,就是一個被圈地劃線的地域,所以當我們走進公園、動物園等等,已經習慣了想像這是一個有限面積的區域,它應該有張園區地圖,餓了知道上哪找吃的、什么時候會有表演活動、想看什么可以直接走進什么區域,所有時間都可以自己掌握并且完美地符合期待。不過丹麥在不久的將來打算打造一座顛覆以往的動物園,來這里你無法期待會看到什么動物,想要走進動物園你可以要先走上一段數公里的路才能真正進到「園區」。
丹麥設計公司BIG(Bjarke Ingels Group)大膽提出新世代的動物園想像,希望朝向更自然的方式來打造動物園,打破現有動物園的圈養動物的做法,讓人們更可以了解動物。在BIG的設計中希望可以依照自然現地做低幅度的建設,降低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也盡量不影響動物原有棲地,因此大量的掩蔽與降低干擾成為了BIG要克服的課題,建筑體上頭覆蓋植被,在森林當中不阻斷河流。在這個名為「Zootopia」的概念園區內,人們才是被動物觀賞的一群,因此要看到什么動物變成反過來是動物今天什么時候想來被人類看到,在人造建筑物觀察自然是Zootopia不同以往的做法,也挑戰人們對于以往動物園的制式想像,這個想法看起來很遠但事實上目前已經在瑞典城市Givskud準備興建中,第一批的建筑體預計將于2019年完工,對于未來生態的觀察想像,丹麥用這樣的方式宣告全世界一個獨一無二的未來新做法。
妝點城市絕對可以用上一百零一招,就是砸大錢做市場行銷,不過現在城市除了創造魅力之外,用上文化、設計、科技、創新、人文、消費等不同多元面向已經蔚為主流,當成是不斷改變面貌談新的東西時候,思考如何讓城市留下些什么,或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事物變成城市驕傲的一部分也是另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