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如英國的洪水肆虐,美國東部的嚴寒,巴西及美國加州數十年來最嚴重的干旱,使得農業商品價格上升蠢蠢欲動。政治方面,俄國為烏克蘭與美國和歐盟對峙。中日之間釣魚島之爭,也因美國總統奧巴馬四月訪日時,確認釣魚島列入美日安保條約的范圍,而有軍事沖突一觸即發之勢。中東、印度乃至泰國、印尼,也都因種種原因(軍人干政、政黨輪替、司法政變)而前景不明。經濟方面,美國聯準會預期將在今年九月停止量化寬松政策(QuantitativeEasying),甚至可能在明年第一季開始升息。引起新興市場的熱錢回流美國,使得新興國家資產泡沫破滅,造成世界經濟的動蕩。國內經濟成長下滑亦成定局,百分之七的GDP成長率,可否借由產業升級或增加內需彌補,尚有待觀察。中國經濟下滑亦將迫使影子銀行的問題攤上臺面。
今年估計全國將有超過美金四千億元的信托產品(影子銀行的衍生性金融產品)到期。投資人是否會卻步而不再延展,從而造成中國自身的金融風暴?此外,歐元區的通貨緊縮疑慮,日本安倍政府的經濟政策第三支箭能否順利射出,也在影響世界經濟的走向。臺灣本身,一方面因為海島型經濟結構無法自外于上面所列舉的種種全球不確定因素。另一方面臺灣亦有年底七合一選舉,不動產稅制政策,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爭議,工資水平與物價調控能否奏效等等的內部不穩定因素。
人類不斷進化,勇于接受挑戰
今年以后,許多長期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舉其犖犖大者:氣候暖化效應,人口結構老齡化及少子化,因為知識經濟及熱錢效應引發的中產階級消失與貧富差距惡化,科技產業的快速變化與下一波何種主力產品的興起,青年的就業率與起薪偏低,乃至區域性經濟組合(TPP/RCEP等意指跨太平洋伙伴協定/區域廣泛經濟伙伴協定)帶來的產業沖擊。除了目前已知的不確定因素,其他不可預見的因素(所謂的“黑天鵝效應”)更使得臺灣自身與全球不斷面臨新的挑戰。例如最近由中東傳至美國的中東呼吸癥候群冠狀病毒,已被證明與SARS的殺傷力同級,如果因此造成新一波疫情,便會是另一個不確定因素。
但人類社會最大的特點,便是不斷的進化。勇于接受挑戰,而非束手待斃。雖然不見得每一次拼搏,都馬上可以看到成績。但如同初春播種,年年收獲不同。我們在播種之際,永遠不知今年是豐年或饑年,但仍要抱持一種信念,便是如果不播種,就永無收獲可言。從而在饑年時,以豐年的存糧,可以支持我們度過饑年,期待下一個豐年的來臨。這種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拼搏精神,也就是本封面故事的“敢‘拼’就會贏”。
拼搏典范#1 蘋果電腦的創辦人喬布斯
以近代人物而言。抱持這種拼搏的精神,最為我們熟知的應該是蘋果電腦的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 1955~2011)。自大學退學后自行創業,第一代麥金塔的成功,被外來的專業經理人奪走經營權,再次創業(NeXT軟件公司)叫好不叫座的產品。到數年后卷土重來,再在危機中回到蘋果電腦。推出新一代熱門產品。由iMac,iPod,iPhone,到iPad,一步一步將蘋果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峰。其最為人熟知的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常被譯為“求知若饑,虛心若愚。”,其實更深層的意義,卻是在永不自滿,永不言退,不斷尋求挑戰。在精神層面上,永遠處在饑餓狀態,同時也不在意別人會不會笑自己太癡狂。
這種個人拼搏的精神,可以激發整個公司創新求變,追求完美的正面能量。喬布斯領軍下的蘋果電腦,就是個典型的范例。蘋果的團隊絕不會在低潮期間“惶惶然如喪家之犬”,反而是打死不退,集思廣益,不斷創造新商品。而蘋果電腦的成功,更激發許多公司內外“有為者亦若是”的后起之秀,例如小米手機的創辦人雷軍便坦言“小米”手機雖然現階段與iPhone有差距,但公司目標便是要追上蘋果的品質,同時提供更高的C/P值。如此便形成產業的良性循環。獲益者不只是公司同仁,更擴及廣大的消費群。
拼搏典范#2 “頁巖氣之父”喬治·米歇爾
另一位較不為國人所知,但也同樣抱持拼搏精神,徹底改變了美國乃至全球的能源產業,是《福布斯》雜志稱之為“頁巖氣之父”的喬治·米歇爾(George Mitchell, 1919 –2013)。他在1980及1990年代投入巨額資金以不斷改進、創新“水力裂解技術”(Hydraulic Fracturing-Fracking)。雖然市場并不看好這種成本較高的新技術,但喬治·米歇爾始終不改其志,獨力奮斗近二十年。一直要到1998年才成功運用這種技術開采出第一口井天然氣井,再于2002年將公司以三十五億美金賣給Devon能源集團。除了喬治·米歇爾自身的功成名就,頁巖開采技術對美國乃至全球的石化能源產業,更是影響深遠。美國即將由世界最大能源進口國,在2020年成為天然氣的出口國。美國天然氣的價格也因此種技術低于全球價格的二分之一。廉價的能源,也帶動了美國經濟成長。不僅頁巖油氣開采業本身雇用了數以萬計的員工,同時也使美國的石化業,重見生機而欣欣向榮。
唯有不斷拼搏奮戰 避免為時代淘汰
當此世局渾沌之際,雖然看似前途茫茫。但無論公司或個人,只要用心尋找,依然能見到值得拼搏的趨勢與方向。比如說,臺灣的電子書市場。相較于美國99%的前一百大暢銷書皆有電子書的版本,臺灣僅不到40%。兩者間幾近50%的差距,正待有心人來開創新局。其他諸如,大資料(Big Data)的應用與管理,影音網絡串流(Streaming)逐漸取代傳統的媒體傳播,網絡社群不斷更新的行銷模式,3D打印與相關的黏著劑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在工業上應用。甚至如前述中國的“水力裂解技術”,頁巖油氣蘊藏量,雖然有專家稱為世界第一,但生產技術落后美國至少十年。如果我們可以考量本身條件,選定最適合且有前景的目標,不斷的拼搏奮戰,雖然不一定馬上成功,但假以時日,便大大增加成功的機會。并且也避免為時代潮流所淹沒、淘汰。
時下習以“小確幸”為風尚。筆者以為將其作為個人生活目標并無不可。但在工作上絕不能抱持“小確幸”的心態。不論公司大小或個人工作職位,自滿自得絕不可取。試看組成道瓊工業指數(Dow 30)的三十個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公司,自1896年至今的一百多年間,經過57次的成分股更迭,只有一家公司—通用公司(GE)始終屹立不搖。而通用成功的主因之一,正是由于不斷地研發與投資創新,勇于嘗試與改革,進行多元化戰略轉型,通過內部投資與兼并外部企業,不斷增強自身競爭力。甚至壯士斷腕,割舍雖然獲利但已不符合公司下一階段目標的關系企業。GE從不會因為自己是美國乃至全球最大的電器和電子設備制造公司,停止前進的腳步。
最后仍愿以喬布斯的所說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與大家互勉。希望本文的分析與實例,能體現敢“拼”就會贏的要義。唯有不斷地拼搏奮斗,才能享受到成功的甜美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