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目睹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到1.54°C,這打破了長達12萬年來的溫度記錄,并且極端氣候變得更加普遍,成為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為應對這一挑戰,“碳有價化”被視為實現凈零轉型的關鍵政策工具之一。
世界多地政府開始宣布未來幾年將對每年排放超額CO2e的企業征收碳費,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經營成本壓力,這也成為企業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重大挑戰。因此,多地出臺相關應對政策,為企業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即如何有效地利用碳權來管理企業的碳排放,并將其納入凈零轉型策略,以助力企業的ESG績效。
企業面臨碳成本和碳風險的雙重壓力,需要建立多元且靈活的減碳策略組合。包含內部減碳、購買綠電以及購買、經營碳權等策略。企業應根據不同減碳策略的成本,精確分配減碳組合的比例,以實現減碳目標的同時降低成本負擔。
碳權經營將是助力企業ESG績效最重要來源,其優勢如下:
碳權經營的優勢
?降低企業減碳成本,提高減碳成效
企業內部減碳成本約為每噸CO2e 6,000-7,000元,可通過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制程等方式實現。以購買綠電或綠證的方式來說,可每噸CO2e減排,但成本較高,約為每噸CO2e 10,000-12,000元。另外,購買國際高品質碳權,如經驗證碳標準(VCS)或黃金標準(GS),平均成本約為每噸CO2e 600-900元。
?將減碳成本轉為碳權收益,降低企業碳風險
減碳投資可轉為碳權收入,降低企業減碳成本負擔,抑或創造碳權收益,有助降低企業碳風險。
?碳權開發具多項SDGs效益,助力企業ESG
適當的碳權開發,可創造多項SDGs效益,以新加坡氣候影響力交易所(Climate Impact Exchange, CIX)為例,2022年拍賣巴基斯坦政府批準紅樹林藍碳25萬噸,該項目具備14項SDGs,因此,有高達30噸需求,產生超額認購現象,最后結清價為27.8美元/噸CO2e。如果企業直接經營該項目,則該項目將直接帶給企業14項SDGs的實踐成果,直接助力企業ESG績效。
使用碳權 提升企業氣候績效
企業購買碳權抵換到底是逃避責任?抑或勇于承擔減碳責任?一直引起社會討論與爭論,也會影響碳權交易制度發展與凈零轉型的契機。Ecosystem Marketplace(EM)是國際著名的自然為本倡議機構(A Forest Trends Initiative),2023年10月發表一篇名為“自愿性碳權在企業氣候策略的角色”,以7,415家申報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的廠商數據,分析購買自愿性碳權與氣候行動的關系。從以下方面來說:
1. 董事會氣候治理
氣候變遷或行動是否納入董事會議題與組織架構,代表該企業在氣候行動的治理績效較佳。CDP的調查顯示,有購買自愿性碳權與抵換的企業,董事會監督績效(97%)約高于沒有購買自愿性碳權與抵換企業(82%)的1.2倍。
2. 溫室氣體盤查與揭露
溫室氣體排放盤查與揭露(參照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代表著企業溫室氣體管理的最重要基礎,也是氣候行動研議的前哨站。CDP的調查顯示,有購買自愿性碳權與抵換的企業,溫室氣體揭露績效(97%)約高于沒有購買自愿性碳權與抵換企業(81%)的1.2倍。
根據《溫室氣體核算體系》,范疇三排放意味著企業供應鏈的議和,也代表著企業的凈零行動機會。CDP的調查顯示,有購買自愿性碳權與抵換的企業,供應鏈議和績效(96%)約高于沒有購買自愿性碳權與抵換企業(75%)的1.3倍。
3. 企業減量目標表現
減量目標形態與決心(納入董事會議程、較高減碳目標或期程較短等)是展現企業凈零轉型積極性與成功的關鍵因子。依據CDP的調查顯示,企業減量目標形態包括絕對量目標、密集度目標、包括范疇三目標、凈零目標及通過SBTi(Science-based Target Initiative)等五種形態。比較發現,有購買自愿性碳權與抵換的企業,無論是何種減量目標形態的決心(86%)約高于沒有購買自愿性碳權與抵換企業(54%)的1.6倍。
4. 企業參與自愿性碳權的減量投資表現
企業減量投資是反映企業凈零轉型的最重要行動,依據CDP有關企業的減碳投資及減排量兩項績效指標,可以了解企業在凈零轉型行動的成果。依據CDP的調查顯示,有購買自愿性碳權與抵換的企業,減量投資中位數1,338,557美元,高于沒有購買自愿性碳權與抵換企業(447,220美元)的3倍。
5. 企業減碳行動表現
企業具體的減量行動是展現企業減碳積極性與氣候績效的重要參考指標,依據CDP有關企業的減碳行動調查,包括:建筑能源效率、低碳能源轉型、制程能效改善、低碳能源生產(生物質能或太陽光電等)、行為改變及廢棄物管理與循環經濟等六項關鍵行動,可以了解企業在氣候績效的成果。依據CDP的調查顯示,有購買自愿性碳權與抵換的企業,在各項減碳行動績效的表現均較高。
碳權抵換應遵行國際標準
碳權交易將可有效降低企業凈零成本,有助凈零目標與競爭力。然而,如何經營碳權,避免漂綠,即成為企業ESG的重要課題。碳權品質與碳權交易量是兩大核心,必須遵循國際規范與標準。就碳權的抵換或使用數量而言,必須遵照ISO14068的相關規定,企業從承諾碳中和的期程后,例如:2024年碳中和,則自2024年起,每年需要持續減碳(企業總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要持續下降),殘余碳排放可以購買碳權抵換(數量不拘)。至于碳權品質,則需要遵循“碳核心準則”(Core Carbon Principle, CCPs)的標準。換言之,企業用多少碳權抵換不是重點,重點是企業要持續減碳,以及碳權抵換量要越來越少,而且整個過程,必須取得第三方的查驗證明。
應用高品質碳權縮短凈零距離,已成為企業提升ESG績效的重要策略,例如:Apple公司于2023年4月18日宣布增加2億美元的碳移除的高品質碳權計劃(15萬公頃森林),預計2025年后,每年可取得100萬噸碳移除量(平均每公頃約6.7噸)。華碩于2023年6月1日宣布,將于第四季推出新碳中和商用電腦服務方案,通過海外碳權市場購買優質碳權方式,搭售在商用電腦產品中給顧客,提供給有意減少買電腦增加碳排的企業顧客電腦全生命周期碳排抵銷方案,以達成顧客碳中和目標。
企業應將凈零視為企業發展“機會”(接更多訂單與取得融資機會),董事會才會展現決心與速度。“凈零”應成為企業治理的新價值,凈零與韌性企業是展現企業ESG的新標桿。企業應遵行“惜碳(回避碳排放)、減碳、創碳(將減碳轉換為碳權)”三步驟,企業應積極開發減碳方法學,將減碳投資轉化為碳權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