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更迭、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期許年輕學子“成龍成鳳”的師長們,面對稚嫩、淘氣、不用功的學生,總有“恨鐵不成鋼”的感慨。全球經濟發展,即將邁入“多元整合”、“新興科技”、“服務為王”的新時代;80、90甚至00后的人才躍上舞臺,在詭譎多變的環境中,迎接多元艱巨的挑戰,應對科技飛速變化、全球大聯動等迎面撲來的趨勢。
“重重關卡”、“步步驚心”尚不足以形容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企業經營,乃至個人職業生涯所面臨的艱險;世代共融、集智創新,成為應對變局唯一有效的解決方案。世代融合是社會與企業的共識,但我們仍面臨以下的挑戰。
人力的結構性問題嚴重
少子化成為全球嚴重的危機。按照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2022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達到80億。但事實上,人口增長率正在直線下降。
我國少子化問題凸顯。年輕人口斷崖式下跌,00后比80后少約7200萬。人口老齡化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未富先老已成事實。在未來10-20年左右,我們將看到年輕人口大幅萎縮給經濟社會發展拋出的難題。所有的數據與趨勢,都顯示人力的大幅銳減,已無法應付產業未來的人才需求。
年輕世代的信心危機如野火燎原
一位24歲的年輕工程師,2021年7月26日,在TikTok上的hashtag“#Quiet Quitting”引爆熱議;截至2022年12月7日,短短近五個月的時間,已有近35億人針對“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關注與討論,這是個值得省思的重大職場現象。
35億人的關切,代表什么意涵與影響力?2021年年輕世代,面對“低薪”、“高房價”與“經濟獨立無望”的困窘,興起了“躺平主義”的思潮,借由網絡社群,快速蔓延;整個社會與職場,都籠罩在一股“顛覆傳統工作價值觀”的新思潮。
這一代的青年朋友,做出人生中的另類選擇——“躺平”;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育、不消費、不追求升職的“六不主義”成為職場上班族,尤其是年輕世代的職場DNA。
在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的職場循序中,“躺平主義”及“安靜離職”,顯然已從臺面下躍居職場主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股風潮,勢必影響人力資源的世代傳承。
不同世代的價值觀整合不易
所有企業都面臨“跨世代”的組織生態,一家存續20年的公司,可能同時存在50后至00后等五個年齡層;不同世代的磨合、溝通與傳承,是經驗與知識的延續,也需要尊重、包容彼此的差異。
然而,根據調查分析,60~50后與00~90后的工作價值觀有差異,此外,新世代人才呈現的五個特質,也與職場中生代及主管的想法與行為模式差異甚大。
如果,無法建構彼此溝通交流的體諒與行為模式,組織的沖突及內耗將會嚴重影響工作執行及績效的達成;同時,瓦解企業共識與互信,造成對立與負面的公司文化。
同理心對待新世代,化解斷層與對立
如何在人才稀缺的時代中,有效達成多元共融,以下的觀察與建議供參考。
40歲以上的職場人所經歷的,是一個“努力就會成功”的時代;如果理性看待現在年輕人的處境,在低薪、高物價、高房價的現實壓力下;傳統“五子登科”的理想難圓;在工作與生活的反思中,“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躍出臺面,這種只做好份內工作的思維,與昔日視工作為重心的理念完全背離。
憂心、消極、被動成為“安靜離職”的代名詞;那么這群只領薪、不作為的“類退休”員工,就會成為阻礙團隊前進的障礙。展現“尊重”、“包容”與“同理心”;是首要的課題,如果主管與職場老人,不能站在年輕人的角度看問題,所有培訓與傳承,所投入的心力,都將化為泡影。
大幅調薪,維持薪資優勢,刻不容緩
“企業可以少用人,卻不能不調薪”。愈年輕的族群,愈重視薪酬、福利、工作環境及合理制度;他們期待付出與所得對等、加班要給加班費,對于責任制“不買單”,也不認同“長工時”的職場潛規則。
年輕族群重視薪資,具備歷練者則在乎工作有保障。因此,在通貨膨脹及人才搶奪的趨勢中,制定有競爭力的薪酬條件,是人力資源正向循環及創造世代共融的先決條件。
根據知名銀行2022年工作價值觀調查報告顯示,80后以下的年輕世代,普遍認為薪資條件符合期待是最重要的,隨著經歷的累積,多數人員薪資都具備一定水準,因此工作有保障的重要度會往上提升。因80后這個年齡區間正邁入成家的階段,家庭與工作需要兼顧,因此除了在乎薪資外,對于工作生活能平衡、人際之間的互動較其他世代更為在乎。
世代共融,企業做的要比人才多
每個世代都有應對環境變遷的不同想法,60~70后的成功由“社會”定義,而Z世代年輕人則是由“自己”定義;如何應對職場上班族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思維,持續維持人才與組織的融和互助,以下的建議,提供企業經營者及人力資源伙伴參考:
1. 規劃“有意義”的工作,找“有心人”上車
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成為企業存續及成長的關鍵,“找對人”會讓組織事半功倍。投入無意義的工作,“志不在此”的年輕上班族終會“安靜離職”。
2. 企業要創造價值,不然就退出市場
“代工思維”、凡事 cost down的做法,已經很難被認同,企業要創造價值,不然就退出市場,否則一群人每天在紛擾、內耗中無助苦撐,組織文化會向下沉淪。最后不論職場老人或是新世代,大家都會“躺平”。
3. “加薪”,才能得到的更多
員工留不住、新人找不進來,除了管理議題,就是薪水太低;如果雇主發揮同理心,看看通膨、物價及房價;員工如果不多掙點錢,很難在現實的社會中生存;“加薪”的效益很多,有遠見的領導者,用高薪留任員工,你的員工會幫你賺更多錢。
4. 溝通互動取代績效考核
以通用(GE)公司為標桿的績效考核與常態分配的考績模式,已備受質疑,年輕世代更愿意接受頻繁的溝通及互動,以建立不同世代的共識基礎。“倚老賣老”、“強勢領導”、“一言堂”的領導風格已被掃入歷史的灰燼。
5. 讓辦公室不像辦公室
即使“在家工作”、“混合上班”模式蔚為風氣,但是絕大多數的上班族仍然長時間待在辦公室;改善辦公空間與環境,是展現雇主關懷的基礎建設。發揮創意,設計一個人性化且符合員工滿意的辦公環境,刻不容緩。
6. 請企業多給年輕人機會
如果每家企業都能多錄用年輕人,就能讓新世代有個安身立命的起點,職場老人及主管、領導者不要忘了,曾經也是前輩給我們機會;容忍我們的錯誤、“手把手”的引領我們成長,才有今天的成就;現在該換我們給年輕人機會了。
企業展現善意與溫暖,可以化解對立;提供工作機會及合理報酬,則可以讓年輕世代獨立成長、建立自信;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激勵的因子,而這些資源掌握在企業的手中。要促進世代融合、發揮跨世代的綜效與價值,企業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