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是“2030永續發展目標”、ESG是企業達成目標的方法與過程,為公司謀利 VS解決地球上的問題,其二者并不矛盾,企業可以同時兼具“獲利”與“讓世界變得更好”,企業落實“永續經營”的關鍵問題在“要怎么賺錢?”畢竟企業本質在追求利益,如果不賺錢該如何生存?
?
SDGs是領先世界變化的創新與新市場的泉源。SDGs揭示的是2030年世界前進的方向,也是未來十年的趨勢。在169項細項指標中,有些指標以現存的技術仍無法達成,但可以刺激創新的產生,進而開拓新的市場。
?
2016年,在世界經濟論壇成立“商業暨永續發展委員會”(Busin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ission,BSDC),并于2017年1月發布報告書《更好的企業,更美好的世界》,預估在食物與農業、都市、能源與原料、健康與福祉這四大經濟系統中,SDGs將可以創造約12萬億美元的市場(約人民幣80萬億)。
追求SDGs 誕生新市場
根據《更好的企業,更美好的世界》的報告內容,與SDGs目標相關,規模在2030年達到最高峰的產業就是移動系統。像最近汽車業最紅火的幾個關鍵詞CASE〔連結(Connected)、自動駕駛(Autonomous)、共享服務(Shared and Services)、電動化(Electric)縮寫?!澈?/span>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的縮寫,“交通移動服務”是一種架構在云端的信息與交通應用服務)的表現,汽車產業正迎來百年一度的大變革時代。比如說,由于都市人口增加、大氣污染以及無人駕駛車上路的法規限制,電動(EV)巴士在全球市場的需求急速增加,預估到2030年規模將成長超過8千多億元。
?
在這個新市場中快速成長的例子,就是電動車大廠比亞迪。該公司是1995年成立的電池制造商,鋰電池市占率世界第三,為手機用電池的世界第一大企業。在海外,引進該公司產品的電動巴士近幾年陸續增加,目前看來有擴大使用的趨勢。只要你可以先掌握SDGs提出的社會趨勢,并在市場取得先機的話,就能抓到商機,比亞迪的案例就做了很好的示范。
創新并非僅僅“對癥療法”
近來,創新(Innovation)這個名詞幾乎天天都會聽到,其定義早在1911年由經濟學家熊彼得(Schumpeter)提出。熊彼得把創新定義為,采用與既有方法不同的手段產生新結合的事物,并將創新分成幾種類型,像是新產品的開發、導入新的生產方法、開拓新的市場、獲得資源、組織改革等。在我們這里創新被翻成技術革新,但按照原本的定義其實不只停留在新技術的開發,還有更多維度。
?
但是現在大家談論的創新,大多是為了用來處理已顯現的問題,也就是“對癥療法”。比如說,在自來水管尚未普及的較為貧困的熱帶地區,運用滾動式的水桶讓小孩子取水變得更輕松。
?
全世界仍有八億四千四百萬人無法飲用到干凈的水,其中有二億六千三百萬人每次取水往返要花上三十分鐘。取水在非洲的農村地區是小孩子重要的工作。很多人一定看過類似的照片,小朋友頭上頂著大水桶,一口氣走好幾公里的路。為了取水他們不能上學,失去受教育的機會。
掌握問題本質的“演繹式創新”
滾動式水桶取水的好處是,小孩一次性可以取得最大量的水,減少往返次數。其次,小孩不必再用頭頂著沉重的水桶可以減少脖子或腰部酸痛。這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發明,我完全沒有否定它的意思。不過,這種水桶還是無法讓小孩從取水工作中完全解放出來。
?
只要自來水管線設施沒做好,水源離家遠這件事依然沒有改變。解決取水這個“治標不治本”的問題,會不會推遲了原本必須要有的措施,也就是普及連接衛生飲用水的上水道設施。所以我才說,在埋頭解決眼前問題之前,應先掌握問題的本質。
?
像這種對癥療法的創新,我們把它定義為“歸納式創新”。但是所謂的創新,應該從人類理想的狀態出發再回推出來。比起歸納式創新,解決問題根本的是演繹式創新。
?
關于取得飲用水的方法,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出一種新技術,他們通過特殊有機金屬捕捉空氣中的水分,這項研究進一步開發出從空氣濕度萃取出飲用水的技術。實驗中,他們成功從干燥的沙漠空氣中制造出水。
?
這幾個例子的共通點是,從“隨處都能獲得衛生且干凈的水”這個人類生存的理想狀態作為出發點,再全力開發為了實現這個理想所需的技術,最后開花結果。像這種從理想狀態回推再從中思考,就是演繹式創新,也是達成SDGs不可或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