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俗稱「新冠肺炎」)造成全球民眾人心惶惶,促使各產業將AI技術加速融入防疫工作或相關應用開發之中。其中,身份識別是防疫的重要工作,包括確認患者身份與落實醫療物資公平分配等,將為AI身份識別技術帶來新興應用之發展機會。
2020年第一季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的影響,大家紛紛采取應變措施,防堵疫情持續擴大,并降低其對經濟與社會的可能沖擊。其中,AI身份識別技術應用可提升即時的防疫效率,彌補人為防疫的可能破口,成為未來疫情防治的關鍵科技。以下列舉AI身份識別技術在防疫上的應用機會:
應用一:公共場所防疫管制
結合AI人臉辨識的體溫量測系統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如何從茫茫人海中篩選出潛在患者成為最棘手的問題。未來在人潮聚集的公共場合如車站、大樓、機場出入口等地,配置紅外線掃描儀或移動巡檢機器人,可在短時間遠距測量多人體溫狀態,同時結合AI臉部辨識確認發燒者身份,若有發燒者可在短時間內通報。
例如,曠視科技(Megvii)在北京地鐵站已試營運新一代的AI人臉體溫量測系統,可通過紅外線熱感應相機偵測人群中的體溫,一旦有異常者會自動發出警報,并立刻鎖定發燒者的人臉與身份。另外,愛華盈通(Aiwinn)與公安部門合作開發的「智慧體溫疫情監控測量系統」,可識別戴著口罩者的體溫,同樣能夠將體溫異常者的身份與體溫數據,即時傳送給防疫管理單位,目前已在武漢市上線提供服務。
防疫無人機糾舉違規民眾
「防疫無人機」亦是支持官方大范圍監控的智慧科技,透過內建影像監控功能可識別目標區域內的人物狀態,如是否未戴口罩或有群眾聚集的違規情事,可透過無人機上的廣播器糾舉高風險區域內未戴口罩的路人趕緊返家,或驅離街上群聚民眾解散、減少群聚接觸感染的風險等。
應用二:潛在患者足跡追蹤
AI影像監控隨時掌握確診者行蹤
此次新冠肺炎潛伏期長,確診者之后的溯源管理對大家皆是一大挑戰。即透過具有AI人臉辨識與車牌辨識的「天網」監控系統,可有效掌握確診者及潛在感染者的生活行蹤。倘若有民眾未依規定居家自主隔離滿14天即離家外出,將可能被AI監控系統發現,即時通報與糾舉。
基于低敏感性個資的「購票實名制」與「手機定位」之替代方案
相較AI人臉辨識技術可能侵犯民眾隱私的疑慮,亦可透過「購票實名制」與「手機定位」獲取特定民眾的足跡。為了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出現感染問題,火車「購票實名制」系統即時掌握確診者是否搭上了火車,所搭乘的班次、車廂座位以及鄰近其座位的乘客名單等,將提供給防疫單位,同時主動透過手機APP提醒這些人可能需要自主健康管理與回報身體狀況。
而擁有大量移動用戶的電信業者也可透過手機定位,分析確診者的移動地圖,讓民眾可以查詢是否曾和新冠肺炎病患接觸過。例如,中國移動提供北京用戶可查詢近30天內的移動路徑,若有接觸感染疑慮可自我通報。
應用三:醫療物資配銷管制
以「購買實名制」落實醫療物資公平分配
面對新冠肺炎恐慌蔓延、口罩銷售一空的窘境,亞洲城市率先施行「口罩購買實名制」的限購政策,民眾刷健保卡驗證購買者身份,以避免部份消費者大量囤購或惡意高價轉售發災難財的不法行為;澳門也搭配藥局聯網系統,啟動實名制購買;香港屈臣氏亦推出「網路登記實名制口罩輪候系統」,讓民眾憑手機、身份證來做線上實名登錄,會在貨到7天內簡訊通知消費者購買日期和地點,免去門市排隊久候不便之苦。
此外,為了降低部份民眾因限購而「買不到」的不滿,移動支付廠商皆開始在自己開發的APP中附加「口罩地圖」功能,即時更新各藥局的口罩存貨數量,避免民眾白跑一趟,藉此提升APP用戶的使用黏著度。
結合身份識別的自動販賣機,減輕人力負擔
面對藥局可及性不足與人力缺乏的問題,部分新創產業也以身作則,督促政府在特定場所如學校、辦公大樓與車站等地提供「口罩自動販賣機」,以減輕藥師負擔。例如,新創團隊包括Yallvend、Authme、BiiLabs等合力開發「口罩自動販賣機」,排隊民眾只需利用二維碼進入網頁,接著掃描身份證進行「去中心化身份識別(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 DID)」,系統隨即配發一組不可逆的唯一亂序代碼進行個人身份資料比對,整個體驗過程約30秒,即可換取免費的非醫用口罩。
雖然礙于現行法規,口罩販賣機廠商因未具有牌照,目前不得自行販售有醫療防護效果的醫用口罩,不過該販賣機背后所應用的區塊鏈「去識別化」技術,并可核準消費者在特定天數內僅可購買限定的數量,有效解決重復購買問題和隱私疑慮。倘若自動販賣機未來能夠融入人臉辨識、晶片護照、數位身份證(eID)等新興辨識技術,甚至消費者不需要帶手機出門,只要「刷臉驗證」,讓系統與后端資料庫自動比對,即可方便購買熱門醫療物資,如口罩、酒精等。
應用四:戴口罩者人臉辨識
手機解鎖
疫情肆虐民眾紛紛戴上口罩以降低飛沫傳染,但戴口罩可能的新煩惱就是手機「刷臉」開始卡關,拉下口罩卻又擔心增加感染風險。由于口罩遮蓋臉部面積過大,造成系統難以正確辨識。對此,不少人臉辨識廠商開始研發新技術,著重從眼睛、眉毛等細部特徵分辨臉部數據。例如,曠視透過融資1億人民幣,積極開發針對戴口罩者的精確臉部辨識技術。而商湯科技(Sensetime)亦宣稱將對其機器學習模型進行優化,即使用戶戴口罩、改變發型、戴眼鏡、長胡子等臉部特徵變化,亦能成功刷臉過關。
門禁安檢
戴口罩除了影響手機解鎖外,人臉辨識門禁系統亦會受影響。同時為了健康安全考量,企業必須確認員工是否有正確的配戴口罩,避免集體感染風險。對此,騰訊旗下的人工智慧團隊「優圖」推出「口罩辨識」解決方案,其特色是可針對五種配戴口罩的狀態進行辨識,若員工配戴錯誤將發出警告,且該技術在口罩遮擋臉部時的辨識準確率已逾99.5%,將有助于降低室內空間的相互傳染風險。
后疫情時代,利用AI監控有效提升防疫效率
此次疫情督促大家朝向強化防疫效率以防堵疫情擴散,推動創新科技解決方案之需求,如AI身份識別技術的應用商機。
大范圍的多人監測是公共防疫的第一道防線,牽動疫情管制成效。為節省人力及降低第一線人員的感染風險,可采用AI臉部辨識的體溫量測系統,并搭配無人機隨機區域監控,若有異常狀態即可迅速通報防疫單位。針對可能帶原的潛在特定對象則采用AI影像監控、購票實名制與手機定位等足跡追蹤方案,萬一確認為陽性患者時則可迅速鎖定影響范圍,并通報可能與確診者接觸的民眾,留意身體健康狀況并即時就醫。
「口罩人臉辨識」因可減少手部接觸而受到重視,然而如何突破「口罩辨識障礙」,準確進行身份辨識也成為技術發展關鍵。相關廠商日后勢必加強眼睛、眉毛等細部臉部特徵的人臉辨識技術,并優化機器學習與訓練模型,使人臉辨識技術仍可廣泛適用于社會應對疫情下的各種生活情境,如個人裝置解鎖、移動支付,以及商業門禁安檢等,皆有賴技術突破帶來全新應用商機。
本文出自:產業情報研究所(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