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檔案×臺灣烘焙大師 吳寶春
1970年生,15歲開始到臺北當面包學徒,20多年來埋首在傳統面包與新式面包的世界,2005年,組隊參加素有“面包界奧林匹克”美譽的“樂斯福面包大賽”,一路從臺灣冠軍征戰到亞洲區冠軍;2008年,用臺南縣東山鄉的古法煙熏龍眼干、精心培養的老面、香醇的紅酒烘焙出“酒釀桂圓”面包,獲得世界杯銀牌;2010年,“荔枝玫瑰”面包再次以臺灣本土食材荔枝干、埔里有機玫瑰等食材,打敗世界各國重量級面包師傅,奪得“世界面包大師賽”冠軍!不僅成功把臺灣土地孕育出來的食材推向國際,也從此找到面包世界的 無限可能。2010年11月在高雄開設第一家“吳寶春面包店”,繼續傾注溫暖細致的用心。
學會挫折 學習智慧
2008年,我去法國參加面包比賽時,發現法國人拿荔枝做成甜點,當年我以酒釀桂圓面包參加比賽得亞軍后,就構想研發臺灣盛產的荔枝參加2010年比賽。荔枝玫瑰面包得到冠軍,讓法國人知道“荔枝也可以搭面包”,卻是我練習、試做數百次的成果。
法國的荔枝甜點,多以果泥制成慕斯、蛋糕、馬卡龍,當時我納悶“法國人為何用亞熱帶水果做甜點?”;我特地去法國超市找荔枝,發現多是南非進口瘦瘦橢圓型荔枝,顏色鮮紅、汁少,有荔枝香味,但沒有甜味。
我熟悉的臺灣荔枝,果實圓而飽滿,味道香甜多汁,法國超市里的南非荔枝風味差很多,心里想“難道法國人不知道臺灣盛產荔枝嗎?”
荔枝難保鮮,臺灣主要吃法是生鮮食用。但新鮮水果無法搭配面包,桂圓干在臺灣很普遍,卻少見荔枝干,我開始上網找、打聽哪里有荔枝干。
荔枝是亞熱帶臺灣盛產的水果,產期短,一旦碰上大豐收時,就會價格下跌,雖有農戶做成荔枝干保存,但產量不多,我打定主意“2010年要用荔枝面包參加比賽!”開始尋找荔枝干食材。
我認識一位喜歡做面包的媽媽──莉莉姐,在她的“媽媽夢”部落格中,介紹了南投農友張丹鳳生產荔枝干,但量少不普遍,僅作為零食食用。 興起研發荔枝面包的念頭后,我開始試吃臺灣的黑葉、玉荷包、糯米、桂味等各種不同品種的荔枝,口感、香味、Q軟度各有風味。 試了半年,我選用口感Q軟、荔枝香味濃厚的糯米荔枝干做配方,研發、試做后請朋友試吃。朋友吃過后卻皺起眉頭,評語是“味道奇怪又復雜,有麥香、荔枝香、小米酒香,反而沒有主題香味,而且口感太干”,他們甚至建議我放棄選用荔枝面包參加比賽。 我堅持不放棄,決心挑戰法國人的味覺,繼續研發、試做,并且改變溫度、調整鹽巴用量及面團發酵時間。試做一次荔枝面包,從面團攪拌到完成,過程要花20多個小時,兩天才看得到成果。 先將面粉、水、老面加入酒,在攝氏20度的溫度中攪拌,置放室溫12至15小時后,判斷面團發酵倍數約兩倍。過程得掌握天然酵母菌數,因其會隨著時間長短,以及冬夏天氣溫度不同而變化。
第二次攪拌再加入面粉、水、荔枝干,以及核桃、玫瑰花和甘蔗糖蜜,靜置發酵1小時;翻面再發酵30分鐘后,分割每一個面包約1公斤,發酵30分鐘后整形。
整形后再發酵1個小時,再以攝氏220度烘烤,噴一次蒸氣保持表皮香Q及膨脹度,噴完蒸氣還要再烤40分鐘。
做荔枝或桂圓面包的過程非常繁復,參加比賽前,我全心全意認真練習了8個月,一天試做兩次,反復練習、試做、調整了數百次,將糯米荔枝改成黑葉品種、小米酒改成荔枝酒。
賽前最后一次練習后,我再請當初勸我放棄的朋友試吃評比,結果他傳給我的簡訊寫“冠軍就是你的了!”讓我很欣慰。
偶爾聽到有人說“得到面包冠軍不過是僥幸!”但只有我自己知道,賽前我曾練習到忘我的境界;農歷春節期間,一直練習到聽到放鞭炮的聲音,問旁人才知道已是初九天公生,真的是不知今夕是何夕。
荔枝農友王瑞榮說,荔枝干在臺灣原本乏人問津,因為我比賽得冠軍的荔枝玫瑰面包熱賣,帶動面包師傅做荔枝面包,荔枝干因而成為很熱銷的食材,荔枝豐收價格不好時,就可制成荔枝干保存,對農友很有幫助。
食材故事的背后—荔枝達人 王瑞榮
座落在高屏溪斜張橋旁的吉荔有機荔枝果園,縈繞著悠揚輕音樂,王瑞榮坐在綠草如茵的老欉荔枝樹下,悠閑品茗自家種的有機水果茶、看書、聽音樂,過著羨煞許多都市人的田園生活。
45歲的王瑞榮,原本是任職銀行、證券公司的金融業上班族,在高屏溪畔種植有機荔枝十多年,他說“一切都是順其自然”,并非刻意經營。
為了陪伴逐漸年邁生病的父母,王瑞榮辭掉上班族的工作,2000年收回原本租給別人種水稻的土地。因為常聽母親說:“以前的土地是種什么長什么,根本不需要噴藥。”所以他決定種不噴藥的芒果和荔枝。
王瑞榮接觸有機農業,是因為他原非務農,不懂噴藥,擔心噴藥的危險,也知道噴藥不健康,心想“種自己要吃的水果,就采用不噴藥的栽培方法”。
十多年前,王瑞榮買下佛光山附近一筆面積四分大的山坡地,原本是某位都市人高價投資被套牢的土地,土地休耕了二十年,土質極佳,目前也種植玉荷包荔枝。荔枝園地勢高,遠眺高屏溪,視野開闊,荔枝每天聆聽佛光山傳來的早晚課誦經聲成長。
王瑞榮認為,有機就是“道法自然”,身心思想及行為皆回歸自然,就是有機。他投入有機荔枝的栽培,一方面是要追求都市上班族向往的田園生活,也希望影響其他慣行荔枝農投入有機栽培的行列。
他希望以永續方式經營有機農業,不需要以每四、五年砍掉荔枝樹重種的方式操作,希望有機農場能代代傳承給子孫,所以園內的高大老欉荔枝樹是不砍掉的。
王瑞榮的果園種了十多種有機蔬果,量不多卻多樣,想吃高麗菜、辣椒、玉米、青椒,隨手采摘就可下鍋,不必買菜。
王瑞榮說,有機果樹栽培中“荔枝”算是高難度的作物,有機荔枝不像慣行荔枝可以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困難處在于果樹結果率低,又需耗費大量人力疏枝、套袋,產量不穩。幸而玉荷包有機栽種者少,所以奇貨可居,王瑞榮的有機荔枝上市前早早被預訂一空。
好書推薦 《吳寶春嚴選 感心好食材》、《吳寶春按贊 健康優土產》
作者:吳寶春
文字整理:林秀麗
出版社:時報出版社
細述52項臺灣農產品,贊嘆食材的生命力量,記錄背后的土地故事。每一口吃下肚,都是土壤的精華、農人的用心!為了找出美食背后的夢幻食材,寶春師傅上山下海,遍訪農戶,有了許多驚艷的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