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博物館不斷向公眾展現她的多元性與可能性,成為一個公眾可以長期關注、參與,汲取精神養份的場所,當人們將到訪博物館變成一種生活習慣,融為當代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館也就成為一種文化景觀。
5月18日,博物館領域迎來國際博物館日(以下簡稱IMD),這是國際博物館協會(以下簡稱ICOM)在1977年所訂定,其推動的主要目標是讓不同年齡段的觀眾親近博物館的藏品,并讓公眾意識到博物館在文化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長期以來,全球博物館家族們最常通過免費參觀的方式向公眾敞開大門,來歡度這個特殊的日子,近年來,促進民眾走進博物館的活動更是日益多樣,根據ICOM統計,2015年的IMD有來自145個城市,超過3萬5千家博物館舉辦了相關的慶祝活動。
自1992年起ICOM會為每年的IMD定一個主題,2016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與文化景觀(Museu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去年則為“博物館與社會永續發展”。檢視目前已累積的20多個主題,會發現當中多是關于博物館社會角色的思索,從中不僅可以解讀到ICOM對于博物館愿景的提出,其實也可以看到博物館能動性的增強,透過各種反思和推進讓博物館能更加和順的發揮貢獻、融入到當下生活中。
那么,甚么是「文化景觀」,聯合國教科文組對其的定義為:“文化景觀是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闡明文化景觀是文化資產,同時是人類與其所在環境長期、密切的互動關系之見證,而景觀一詞的復數形式,也體現文化景觀本身的多樣性。故此,我們可以理解文化景觀就是“地域地景”與“人群行為”共創的整體,由兩個要素構成,而且這是一種持續性的,仍舊“活”著的人類與環境的互動。
循此,我們又如何理解今年的主題“博物館與文化景觀”,以進階式的方式觀之,它可以是“文化景觀博物館”及“成為文化景觀的博物館”。把文化景觀改造成一個博物館,像著名的英國鐵橋博物館,將歷史上人類與環境互動的特殊文化地景與遺存,以博物館的形式激活,成為后世歷史的活教材。當然,用這樣的方式來理解“博物館與文化景觀”不免流于局限。全球博物館的現貌,已經有了賦予此命題更多可能性及更有活力的發展方向,也就是博物館逐步建立的“場所精神”與模塑出的“人的參與”,以及當中的持續性互動。
上述“成為文化景觀的博物館”的兩個組成因素,前者是場域與藏品,有著收縮型特質,后者是在場所中所發生的活動及參與者的互動,具有擴散特質。每一個因素的展現都有著無法類同的多樣化,例如,在場域建構中,我們看到今日許多新的博物館拉開與藏品的關系,因館體建筑的恢弘奇特自成一種文化奇觀,如扎哈.哈蒂設計的羅馬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或巴黎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美術館。此外,亦有用心為收藏主題營造場所樣貌的博物館,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修道院博物館分館,讓西班牙的中世紀修道院遠渡重洋,移地改建為紐約中世紀藝術藏品的展示空間,為藏品營造一個時空上的對應。又如在柏林的猶太博物館及猶太屠殺紀念碑,這兩處令人印象深刻、用以記錄和展示二戰中的對于猶太民族迫害的館所,細膩空間設計,使觀者理性與感性兼容地在其中體驗這段特殊的歷史。
而另一方面,場域當中的“人的參與”也在現代社會中發展出千姿萬象的樣貌,全球十大博物館如羅浮宮、兩岸故宮中摩肩擦踵的人群,就算不在個人的親身經驗也是深烙腦海的常駐印象;每年你總是要去追趕幾個不容錯過的經典大展;或是忍不住關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慈善舞會、古根漢姆博物館會員晚宴等等博物館活動的精彩動態,還有無數由博物館推出的各色活動所累積的參與者體驗。
種種精彩都體現著博物館在當今社會中所發散的能量,顯現出博物館成為新的文化景觀,所存在的活力與潛力,長此以往,參觀博物館自17世紀至今展現的行為建立,便是文化景觀的模塑過程,在博物館經營展現服務社會與親民的角色中,當人們樂于親近博物館,親近文化、歷史、知識、美、創意,形成長期互動,讓參觀博物館融入生活,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份,我們也就可以期待博物館展現出今年IMD的題旨,成為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