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貪婪的時候謹慎一些,在別人恐懼的時候大膽一些,不斷開拓進取,最終成為真正縱橫商場、事業有成的經商高手。這是一個值得大家借鑒的經商之道。
「要永遠相信:當所有人都沖進去的時候趕緊出來,所有人都不玩了再沖進去。」李嘉誠這樣說。
幾乎每一個人都會有跟風的習慣,因為人人都有對事物的好奇心理和爭勝心態。若沒有一點原則和主見的話,是很難改變的。這也就是我們當中總是只有少數人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可以說,「在別人放棄的時候出手」是成就事業的關鍵。
1966年底,香港的房地產由低迷逐漸回升。銀行也恢復了元氣,地產商們準備大干一場。然而就在此時,香港發生了「五月風暴」,人心惶惶,很多的有錢人都賤賣財產,遠走他鄉,樓市則無人問津。整個房地產市場賣多買少,有價無市。地產商、建筑商們焦頭爛額,一籌莫展,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第一次較大的移民潮。
擁有數個地盤、物業的李嘉誠不斷地聽廣播、看報紙,密切地關注事態發展。經過深思熟慮后,李嘉誠作出了自己的判斷,他毅然決定:在別人放棄的時候出手,趁低吸納。李嘉誠買下了舊房子,翻新后用于出租;利用當時地產處于低潮、建筑費低廉的良機,興建自己的物業。
1970年,香港風暴過后,地產業迎來了曙光,市道開始轉旺,百業復興。這時的李嘉誠已經聚積了大量的收租物業:從最初的1.11萬平方米,發展到3.25萬平方米,每年的租金收入高達390萬港元。
俗話說,「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順風而行,一躍千里,商業界同樣如此。回顧創業的過程,李嘉誠說:「坦白地說,我在創業初期,幾乎百分之百不靠運氣,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智慧的頭腦。百分之九十得益于自己平時多讀書、多思考。」他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靠著自己的能力去打拼。
李嘉誠曾接下一度面臨倒閉危機的長江塑膠廠,因著他的帶領,訂單與日俱增;營業額迅速地增長;銀行對他的貸款限額不斷放寬;原料商也許可他賒購原料;客戶都愿意訂購他的產品。但李嘉誠并未因此松懈,先前長江塑膠廠瀕臨倒閉的教訓,讓他時時居安思危,為公司的將來做打算。
在當時,塑膠及玩具廠在香港已有三百多家,李嘉誠的工廠只是屬于其中經營狀況良好但又很普通的一家。長江塑膠廠生產的塑膠玩具,除款式上有細微變化之外,跟同行的并無多大的區別。除了同行,還有誰會關注有一個長江塑膠廠呢?不安于現狀的李嘉誠不滿足但又憂慮地思考著。
其實,當時香港的塑膠制品之所以在國際市場上賣得這么好,原因只有一個─廉價,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難道除了價格便宜之外,香港的產品就不能以質優款新或者其他的特色而稱雄國際市場嗎?
長江塑膠廠從創辦之日起就生產兩大門類:塑膠玩具和塑膠日用品,雖然先后變化了幾十款,但大部分是按照代理經銷商的要求和設計而改型的。由此可見,廠家被商家所左右,那么如何才能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推出新式的產品來左右商家呢?這樣做的話風險會不會太大?怎樣才能降低風險呢?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開廠創業已是第七個年頭,李嘉誠依然覺得自己還是這一行的平庸之輩,但他從來不甘于平庸,非常渴望能夠有新的突破,使長江塑膠廠具備自己的特色,從同行中脫穎而出,展翅高飛。
既然要飛就要尋找飛的方向,當然不能僅僅局限于香港,而是應該面向國際市場。
一次臨睡前,李嘉誠翻閱英文版的《塑膠》雜志,一則簡短的消息頓時讓他興奮不已:意大利有一家公司,已經研制并開發出利用塑膠原料制成的塑膠花,將要投入生產并成批地進入歐美市場。
這將是李嘉誠夢開始的地方,一直苦苦尋找突破口的李嘉誠,如迷途的夜行人看到亮光。夢開始了,飛也就不遠了。
如果是別人看到這則消息,可能也不會引起太大的注意,只會一翻而過,但李嘉誠卻以其敏銳的眼光預感到了這其中的巨大商機。
塑膠花彌補了植物花卉經常要澆水、施肥、剪修、除草且花期有限的缺陷。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很多的家庭婦女變成職業女性,不再有閑情逸致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整頓那些植物花卉。
現代人都喜歡趕時髦,塑膠花的上市,勢必會引起塑膠市場的熱烈反響,前景可謂非常的樂觀。有了這次的經驗,李嘉誠說:「當你能飛的時候就不要放棄飛,人都應該有夢想,不要安于現狀。」
李嘉誠的生意經—人棄我取,人取我予
出版社/有意思出版社、編著 /陳正俠
從一個沒有任何家庭背景、更沒有什么家產,也沒有高學歷的貧窮打工仔;白手起家,到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創造了奇跡,這是對成功的最好詮譯。建立自我,追求無我是李嘉誠先生的名言,是他的人生哲理、成功之道。這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它貫穿了李嘉誠先生的一生。從開始的茶樓跑堂到鐘表店學徒,從推銷員到塑膠花大王,從投資房地產到股市再到信息產業,無一不是以這句名言激勵著他本人一步步走向成功。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