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理工邏輯觀念 培養高度新聞敏感度
《中國企業家》雜志社社長何振紅出身警察世家,剛開始就讀理工科,認為自己應該是個律師或是法官,最后卻進入武漢大學新聞學院,而后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這樣矛盾、曲折的性格,造就出何社長豐富的寫作背景;如同她很愛看書,但卻不愛寫文章,但運用理工科的邏輯觀念,卻擁有財經記者所具備的專長,關鍵就是將事件與數據一一「看透」,透過敏銳的觀察,找出細微變化,撰寫出精彩的報導內容。
除了看透之外,何社長說:「采訪寫作要像攝影鏡頭的原理一樣,有前、中、遠景的概念,用『透視』來觀察經濟現象。」也就是新聞寫作要將事件「放大」來看,由小到大從單一、產業、全國甚至世界全球的角度來看待事情,把重點突顯出來。最后,運用「找關系」的思考模式,將其要素分析、異常點找出并看出兩者的關聯性等;如此,才能藉由觀察異常變化,讓報導更加精彩有力!
透過上述的關鍵要素,何社長說她運用理工科擅長的邏輯觀念,觀察場景及人物的情緒變化,以打動人心的方式來撰寫,讓讀者跟著文字的思維一同起伏,如此才是一篇豐富且生動的報導。何社長從中培養出高度的新聞敏感度,新聞工作也影響到自己學習與領導的風格,可說是成功地從理工轉戰文科的完美案例。
從災區采訪經驗 改變對生命的看法
何社長特別提到她人生轉折點的體驗,那就是2009年時擔任《經濟日報》記者,在采訪兩會報導時,因長期與時間賽跑的工作壓力及感冒未痊愈的雙重影響下,突然出現瀕臨死亡的休克狀態,讓她體悟到人生走到最后時,留下的是什么?從此她學會放下,凡事不該過度拚命與執著。
另一項對生命的改變是,何社長在2009年初回訪四川汶川地震進行采訪時,在走遍災區后,印象特別深的是在四川映秀鎮,看到滿目瘡痍的景象,很多人在多位親人過世的情況下,還忍住悲傷認真地活下去樂觀面對人生;羌族的百姓,也在臨時搭建的房舍,雕刻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紋,讓一切重新煥發生機盎然的景象,這些無不表現出民眾在重建下的樂觀,對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從中,何社長體悟到這些災民對生命的尊重與渴望,在經過這次災區采訪與瀕臨死亡的經驗洗禮后,更加深對生命的觀感,包含她對人生的態度。她不斷告訴自己,應該對人生重新看待,將生命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上。她認為態度決定一切,把自己做到最好,對世界的態度是由自己決定,人生應該豁達面對!
轉任管理職務 開拓媒體新事業
何社長所任職的《中國企業家》雜志,是財經商業雜志的領導者,在市場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而后,憑借她多年對新聞工作的熱情與努力,于2010年底,有機會挑戰管理職務,擔任起《中國企業家》雜志社社長,正式從記者崗位轉任管理崗位,迅速成功轉型,成為媒體經營管理方面的專家。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何社長憑借專業敏感度,帶領《中國企業家》雜志在做好紙本刊物的同時,積極探索新媒體轉型的道路,并在傳統媒體中,率先規劃了「微博采編手冊」,使得《中國企業家》雜志新浪官微成為首批粉絲超百萬的媒體官微,影響力長期居于財經媒體官微前5名。
在微信推出之初,她又敏銳地認識到其重要性,讓《中國企業家》雜志成為第一批注冊媒體微信的刊物,并在雜志封面運用QR Code(二維條形碼)作宣傳。目前,《中國企業家》雜志微信公眾號訂閱用戶超過30萬,其影響力遠遠大于一家傳統媒體。今年更率領團隊推出「會說話的雜志」,利用新技術實現掃描二維碼即可收聽采訪錄音,打破傳統紙本媒體的困境,將文字與聲音合而為一,增加新聞報導的臨場感。
另外,也在她的帶領下《中國企業家》雜志在經營上也持續突破傳統、向外擴展,旗下「木蘭匯」已成為國內最著名的女企業家俱樂部,將傳媒產業拓展到實戰培訓、數據服務等領域,在線線下活動的結合,使《中國企業家》雜志社加快向「高端商業資源交互平臺」之路轉型。
《中國企業家》雜志不僅在內容上走在前端,在網絡和數字技術迅速變革的今天,搭建起一個交互平臺,讓交流成了傳播的核心和重點,動員和吸納各類資源,讓客戶進行多元的互動。
面對未來多元媒體的市場挑戰,何社長將持續在媒體經營管理上做出更多有別以往的創新與開拓,帶領著《中國企業家》雜志社向更先進的媒體之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