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自1993年舉辦以來,已吸引超過四百萬訪客參與,今年參展作品不僅更多樣,而且聚焦探討遷徙、移民、環境保護、原住民權益、政治危機等議題,展現人文關懷視角,并借由對藝術的凝視,讓人們對身處的世界產生更深省思。
?
上一屆的“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在2021年開幕時,剛好遇上各國因疫情封閉國界,因此這項由昆士蘭美術館與昆士蘭當代美術館共同舉辦的藝術盛事只能低調展開。
隨著三年時間倏忽而過,不僅新冠疫情從此改變所有人的生活,地緣政治議題愈趨嚴峻,在此同時,氣候變遷更是急遽加速,各種極端氣候現象以及破紀錄的溫度變化更加引人憂心。
因此策展團隊將主題鎖定為“振奮精神的藝術”(Art that lifts you up),試圖在變動不居的世界,為展覽注入一絲樂觀愉悅的精神;并集結來自三十多國的七十多位藝術家,以五百多件作品的規模盛大展開,像是東帝汶、烏茲別克、沙特阿拉伯等地藝術創作者,便都是首次出現于本展當中。
?
南太平洋與東南亞藝術 集體創作為亮點
?
在將創作重點重新回歸人文關懷與表現社會洞察的趨勢下,今年的作品從外觀看來充滿歡樂氣氛,卻內含更多值得深思的議題。
首先,這檔三年展很顯著的特色,就是能一次看到可觀的南太平洋與泛亞太地區藝術創作,像是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印度、菲律賓、新西蘭的作品,就多以團體協作的方式進行創作。
走進昆士蘭美術館大廳,馬上就能看到一組由幾何造型與繽紛色彩組成的裝置作品,這是巴布亞新幾內亞Jiwak地區創作團體Haus Yuriyal所設計的裝置,一群來自不同地方的高山部落男性熱切想要學習并分享自身的文化傳統,因此聚集在環形的男性部屋中共同創作,近年這種集體創作的思潮也擴及至女性,吸引了更多當地人投入創作,該組作品便是這種群策群力之下的成果。
它既是建筑裝置、演出舞臺,也是彩繪、編織與雕刻作品,更如同一座來自南太平洋的花園,在繁花盛開中展現集體創作的力量,與西方強調個人主義的創作,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題與樣貌。
藝術裝置的中央可作為表演舞臺,隨之環繞展開的三片大型飾板,是從傳統高山部落的戰盾汲取靈感,上頭的彩繪及刺繡也由該創作團體的男性以琺瑯彩、礦物顏料、紙板、合板與羊毛等材質共同完成,展現島國民族絢麗迷人的部落美學觀。
另一邊還有來自東加王國的創作。東加最大的淡水湖泊生態系Ano Lak,住著世代定居于此的Tu?anuku村民,他們會將水生的荸薺植株纖維織成墊毯,生長在村內的藝術家Funaki想到借由一起以手工創作藝術品,讓村內女性能在交流之間交換故事與知識,因此成就了Lepamahanga Women's Group所編織而成的大型掛毯。
另外,來自東帝汶阿陶羅島(Ataúro)的木雕藝術也首度在本展登場,該地區部落傳統曾因1970年代基督教禁止膜拜先祖而面臨凋零的危機,這些木雕呈現了部落文化的斷裂,也讓人們對昔日西方殖民影響產生更多省思。
?
汲取個人經驗 反映世界變動
?
觀眾還可看到新加坡視覺藝術家黃慧蓮(Dawn Ng),借由拍下一大塊彩色冰晶融化的過程,創作錄像作品《地球是個沙漏》(The Earth is an Hourglass),探索時間的“流逝”與“過程”。
她先花上三周時間讓重達60公斤的冰塊,在凍結成形時凝縮染料的繽紛色彩,接著再記錄其融化過程,呈現顏料在紙上形成圖案的繽紛。觀眾可看到20小時的冰融,以縮時攝影呈現于40分鐘的影片,在多熒幕、多視角同時呈現的沉浸式觀賞經驗中,營造出獨特的視覺饗宴。
這檔三年展的另一個特色,也映射出藝術家對社會現實的反思,讓針對時事進行抒發的創作,也成為展出另一主軸。
比方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視覺藝術家達娜.阿瓦塔尼(Dana Awartani)所創作的藝術裝置,便以故鄉陶土所燒制的素磚,鋪陳于地面成為伊斯蘭文化常見的幾何圖形,這些米色、褐色、黑色的素燒陶磚呈現自然的裂痕,象征失落與破碎的文化遺產與認同,亦是藝術家對烽火綿延的加薩戰爭所產生的沉痛針砭。
澳洲南島民族藝術家Jasmine Togo-Brisby則聚焦少數族裔面對文化失落的悵然,她創造出一艘由天花板垂懸的19世紀奴隸船,呼應著澳洲過往的黑暗奴役,其中亦蘊含了她個人的家族歷史。她的祖母幼時在太平洋島國萬那杜被綁架后,被迫移居雪梨,被富裕家庭“收養”,擔任家庭仆役。借由隱藏的符碼,藝術家將個人的生命經歷嵌入作品,希望喚起觀眾鑒往知來,避免歷史再度重蹈覆轍。
?
思索未來世界 激發藝術狂想
?
印度藝術家瑞蒂卡.默昌特(Rithika Merchant)的創作,乍看之下很有印度傳統繪畫的色彩,畫面充滿花草與擬人化的不知名生物,但這些宛如夢境般充滿幻想氛圍的作品,卻不時借由馳騁的想象力,對科技與未來提出批判與質疑。
像是《新世界成形》(Terraformation)等作品,便以不透明水彩、墨水創作,幻想未來地球毀滅或不再適合生物存活后,想象的異形生物通過寄生其他星球而得以繼續存活下來的場景。
另外一件耐人尋味的作品,則反映在藝術家對于新科技與新浪潮的反思,乍看之下很唯美,其實卻十足驚悚。泰國藝術家卡葳塔.瓦卡娜嫣恩(Kawita Vatanajyanku)創造了借由“電擊”而成就的錄像藝術,來探討人類是否在電子時代之中即將落入“去人性化”的困境。
由館方委托創作并購藏的作品《身體軀殼中的機械鬼魂》(The Machine Ghost in the Human Shell),是她“網際勞工”(Cyber Labour)系列的最新一部,觀眾可看到倚躺在紅色背景的藝術家就像變成機器一樣,身體因強烈電擊而扭曲,但依然掙扎著重復的動作,以粉筆畫出圓弧線。整件作品由于暗藏風險,因此在錄制時必須借助醫療團隊之助。
藝術家想借由挑戰身心極限的極端刺激,質疑發展愈趨完備且無所不在的AI人工智能,未來是否將超越人腦,而使真實人類落入被宰制并被勞力剝削的境地。
展出的不少作品都像這樣,低調隱藏著無數的故事與意涵,引領人們去細細傾聽其中絮絮不絕的呢喃,在喚起同理心及正義感的同時,不再對世界漠不關心,將更多的共鳴與關懷,如漣漪擴散,綿延至更廣的社會層面。

▲印度藝術家瑞蒂卡.默昌特的創作,幻想未來地球毀滅后,異形生物通過寄生其他星球的場景。



▲Haus Yuriyal藝術裝置,展現巴布亞新幾內亞山區部族絢麗迷人的美學觀。

▲來自東加王國的大型掛毯創作與來自中東的陶磚裝置藝術,呈現南太平洋與伊斯蘭文化的對比。

▲Haus Yuriyal藝術裝置,展現巴布亞新幾內亞山區部族絢麗迷人的美學觀。
▲新加坡視覺藝術家黃慧蓮借由一大塊冰塊融化的過程,創作錄像作品《地球是個沙漏》。



▲視覺藝術家達娜.阿瓦塔尼的陶磚藝術裝置呈現自然裂痕,蘊含對加薩戰爭的深沉反思。?


▲作品《積累—尋找終點》以陳舊的行李箱與垂懸的紅線,引領觀眾思索人生的流離與關系的交織。?

▲印度藝術家瑞蒂卡.默昌特的創作,畫面充滿花草與擬人化的不知名生物,卻對科技與未來提出批判與質疑。?

▲泰國藝術家卡葳塔.瓦卡娜嫣恩創造借由“電擊”之助而成就的錄像藝術,來探討人類是否在電子時代之中將落入“去人性化”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