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表題為《2024年值得關注的十大趨勢》(Tom Standage's ten trends to watch in 2024,2023/11/06)提及今年(2024)會是充滿變化的一年……。
“世間瞬息萬變。無論是武裝沖突的激增、全球能源版圖的重新劃分,還是人工智能(AI)的快速發展,世界都在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發生變化。從中東局勢到電動汽車的應用,再到肥胖癥的治療,一切都與一兩年前大不相同。”
在這樣充滿不確定的環境中,全球與區域經濟在脆弱中尋求復蘇機會,對于產業組織、企業與個人而言,始終以誠信人本、秉持良善出發,包容挫折,給予自身嘗試的勇氣,擺脫舊習,調整適應,做好觀念的位移與實踐、善用外部力量、持續創新,皆是不可回避的課題。
而隨著新經濟典范轉移,在碎片化信息的年代找到連結,并賦予新的意義。亦即是找出脈絡,賦予觀點,重組價值,重新定義商業模式,不斷自我挑戰,尋求新的活路,及時更新成功方程式。
以產業為例,中國制造產業邁向“中國智造”即是通過全面數字化、智能化的探索,技術密集,整合巨大量體,轉型升級為全新的萬物互聯智能產業,期待為經濟注入更強大的推動力。
中國家電業的轉型求變。早期是以外資為主,產品及技術均由外資品牌引領。但家電業抓住新技術升級的機遇,積極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持續不斷進行產品和技術創新,孕育出國產高端品牌,家電市場逐漸轉變為由國產品牌主導。家電業者并不自滿,探索各種創新,率先開始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打破產業既有的限制,引進各種先進技術應用在家電研發、設計、制造等各個場景,顛覆了家電業的傳統生產方式,順利走向世界市場。
正視AI帶來的力量
例如:以開放型人工智能為基礎的聊天機器人,短短時間造成全球風潮,對未來工作產生重要影響,雖然沖擊傳統產業,但除了可能改變工作方式與需求,也可創造出新的機會。
根據Tortoise Media 全球人工智能指數顯示,在研究、開發、戰略、人才和基礎設施等項目,中國的整體能力排名第二。《產經新聞》指出,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人民幣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300家。根據《第一財經》報道,文心一言App首日的日活躍用戶超過百萬,回答網友共3,342萬個問題;百度搜索的“AI伴”功能當日訪問用戶數超過400萬,而AI PPT幫手“AI PPT”第一天就有超過兩百萬人搶先體驗。顯現出AI已深入產業與個人應用。
韓國以聊天機器人為基礎,整合各種商業服務的生成型AI平臺“wrtn”,除了有AI機器人詢問及聊天的視窗外,更針對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專業化服務。如:商品文案,也能在輸入分類與幾個關鍵字后,自動生成內容。也開發出“讀書計劃表產生器”、“論文大綱生成器”、“大學課堂報告制作器”等共350種專業功能,有的由wrtn自行開發,有的則由會員制作后上架。目前使用人數已達150萬;韓國中小創投企業部指出AI等數字領域的應用創業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課題。
概念研發+跨域合作=創造新商業模式
面對人口老化帶來的種種挑戰,為協助民眾與社會穩健適應,許多機構開始深耕精準健康技術研發,協助業者打造創新商業模式,建構自主供應鏈與創新科技生態圈。生醫與ICT異業跨域整合,讓醫學材料產值十年倍增,年復合成長率高企。未來將有更多海內外創投及加速器加入“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臺”,從“人流、金流、信息流、經驗流”四大方面切入推進,協助社會建構最佳智能醫療生態系,并培育出生技獨角獸。
2023年,瑞幸咖啡與茅臺展開合作,將茅臺的醬香白酒與自身咖啡在口味上進行了融合創新,推出了醬香拿鐵,瞬間引爆社交媒體話題度與討論。除了產品上的創新,從品牌層面看,這也是一次雙贏的合作,兩個品牌互相借力,發揮優勢相輔相成,帶來了一次驚艷的跨界合作成功范例。
跳出框架,更加創新
問題如果在僵固的框內,或許解答就在框框之外。例如:無印良品自1980年創立以來,始終堅持著“簡單、自然、剛剛好”的品牌理念。2023年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全球首發了使用OBP(Ocean Bound Plastic) 材料制作的全新海洋再生素材系列商品,并與山東省煙臺市平度市新河鎮擁有400余年歷史的新河草編非遺工藝合作,實現了環保與巧思的神奇碰撞。
另外,荷蘭一家新創公司“Human Material Loop”突破一般人對于紡織原料的認知,以減少產業的浪費為訴求,創造出新的企業價值。根據“Human Material Loop”的研究數據,歐洲每年7,200萬公斤(相當于七座艾菲爾鐵塔重的人類毛發廢料),被送入歐洲垃圾掩埋場處理。
“Human Material Loop”創辦人克拉爾(Zsofia Kollar)認為這十分可惜,因為解決方式并不環保,他相信人類的頭發是一種非常耐用的材質,可以好好發展運用。事實上,“Human Material Loop”目前以人發已經成功制造出毛衣、外套、西裝外套,其原料大多來自于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的美發沙龍。并采取高標準的品質檢驗,如請登山客穿上自家生產的保暖外套,讓它在惡劣的氣候環境下進行測試,最后通過考驗,成功登頂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山(西班牙語:Aconcagua,海拔6,961公尺),達到品牌宣傳的目的。
培養創新的能力,迎接2024
豐田前社長所說:“別忘了,我把創新稱為3C。第一個C是創造力(Creativity),第二個C是挑戰(Challenge),第三個C是勇氣(Courage)。”就像文章開頭所言,這一年充滿不確定的挑戰,以正向的態度持續創新找出新的可能性,是必要的思維之一。個人如何培養創新?
筆者提供以下幾點建議參考:
1. 學習是基本功夫
學習與創新密不可分,但學習是創造力的源頭,請保持學習習慣,如增加對AI的運用與理解能力。
2. 學會看見
好的解決方案有可能來自顧客,多去外部走走與人交流,旅行都好,理解市場的真實需求。
3. 試著圖像思考
想象的應用,如同英國雕刻大師芭芭拉.海普沃斯所說:“我一定要對工作的形式有一個清楚的圖像之后,才能動手。否則,我就沒有創造的動力。”
4. 為眼前設計
焦點放在不久的未來,清楚的需求,否則偉大的構想只會停留在構想。
5. 善用限制
環境的限制,說不定就是創新的機會,環境是創造者的良師。
6. 嘗試不同
在不確定的狀態,只能靠實踐與修正,才能走向趨于完美的境界。
7. 保持同理心
體恤弱勢,學會幫助人,與人為善。
“我都用一種敬畏的心情面對眼前等著我們的事物。我看不見,但利用其他非視覺的感官以及我讀到與聽到的描述,用心去感受體驗。”誠如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希娜.艾恩嘉(Sheena Iyengar)所言,祝福讀者能因創新而有豐收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