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的建筑師,全球大點名的話,Thomas Heatherwick絕對是榜上有名,尤其他那看似大玩特玩的作品中,卻又有對于材料應用、人與空間以及對于未來想像的深度思考。或許你還跟他不太熟,不過現在有了近距離接觸機會。從3月5日到5月15日這段期間,Thomas Heatherwick把工作室重要的精華設計和手稿等等,通通搬進臺北市立美術館,「New British Inventors: Inside Heatherwick Studio」的特展從2015年3月從新加坡國立設計中心(National Design Centre, Singapore)開展,一路到了北京、上海、香港,在亞洲巡展的第五站終于來到臺灣,究竟Thomas Heatherwick跟我們有哪些關聯,一個設計中生代的頑童設計師,他的視野與細膩遠比你想得更復雜。
當代達文西,從倫敦雙層巴士到種子殿堂
Thomas Heatherwick,1994年在倫敦成立Heatherwick Studio,直到今日他的員工約有180人之多,并且在2004年就獲得Prince Philip Designers Prize,是該領域當中最年輕的得主。如果你印象中記得上海世博的英國館,一座外形插上上萬根如刺一般的白色建筑「種子殿堂」(Seed Cathedral),用6萬根蘊含25萬顆植物種子制作而成的壓克力桿,這就是出自Heatherwick Studio之作;如果還是沒印象的話,那就來說說英國倫敦市區的招牌紅色雙層公車,曾經50年未動過的設計,在2010年倫敦政府為了籌備奧運的期間,而Thomas成功重新打造了油電混合系統的雙層巴士,成為倫敦市區中的運輸新指標。
1970年出生的Thomas Heatherwick,現年還不到50歲,在創作、設計能力與成熟度高漲的當下,他大張旗鼓的從建筑、都市規劃、城市空間、家具產品等各種發揮設計長才的載體中,不斷勇于嘗試新做法,這里頭包含了未來想像、科技導入、人文關懷、生態重視等等。
Thomas Heatherwick就讀Royal College of Art皇家藝術學院時期,他的導師Terece Cornan大贊他根本就是在世的李奧納多達文西,早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嶄露頭角。這樣說起來,Thomas Heatherwick可是個神童,但你可以說他是善于找麻煩的頑童,不論如何,他的設計的確帶給了人們眼睛一亮的未來想像。
童心不滅,大人小孩為玩失心瘋
若要說一項臺灣人對他比較認識的設計,可以從Spun Chair陀螺椅說起。這張椅子是和意大利老牌家具制造商Magis合作,天曉得Thomas Heatherwick這個建筑師對于產品的定義,就得與眾不同,既然建筑已經四平八穩安立地面,那椅子又何必要中規中矩呢?
老實說,大多數人看到陀螺外型的椅子都不免思索到底該如何乘坐。事實上,當你看到旁人坐上之后玩得不亦樂乎,你壓根發覺自己沒想到椅子除了乘坐之外,還能因為這樣的不安定感帶給你莫名其妙的樂趣。Spun Chair最有意思的地方,是移植了其他產業技術的生產過程,像是原本制造圓形金屬的,用于定音鼓或是瓦斯桶這樣的金屬桶體,還有使用曾經為倫敦奧運設計打造獎杯、獎座的金屬加工經驗。將這樣的成型手法用在打造大型家具,對Thomas而言面臨的技術門檻與障礙,遠比不上如何把動態的座椅變成輕松好坐又符合人體工學的椅子,在動態之下還能保留靜態的舒適度,這是最大的挑戰。
絕對吸引力的南洋知識之樹
若要說為什這次特展首場展出的地點選在新加坡,而不是臺灣呢?其中一個合理的解釋或許是2015年初完工的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學習中心。透過層層堆疊建構出來,看似有機主題就像是樹木向外增生。由12棟高達8樓的建筑構成南洋理工大學學習中心(Learning Hub),這座建筑物有趣的點可以從它的名字說起,在命名上選擇以“Hub”取代了常見的“Center”,“Hub”除了有最重要的中心區域的意思外,它還多了包含了「對外連結」的意思。
對于教學空間而言似乎少了東方人傳統講求格局方正的有效空間利用,事實上環形結構卻讓教學空間彼此更加緊密。為了成功創造出南洋理工大學的知識神經系統,內部有56間環形教室之外,創造了更多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場域,延綿不斷地流動式的設計,也讓環顧四周的視野變得更好。南洋理工大學學習中心不只是Thomas一人獨秀,它還找來意大利插畫家Sara Fanelli,把原本平淡無奇的墻面加上了科學、藝術等等元素融入了墻面雕刻。重要的是,你不得不說走進校園內,目光一定會被這棟有趣的建筑給吸引過去,而創造出這樣另類的潛在「學習動機」,可能又是Thomas Heatherwick帶來的另一個驚喜。
變形金剛卷動橋
Heatherwick Studio的設計本質一直以材料開發、創新運用為核心,這件事情說來簡單,執行起來面對到的不確定性,卻著實讓許多企業單位卻步。2002年的卷動橋(Rolling Bridge)是一個設計師參與社會設計的好案例。當時在帕丁頓區要設計一座跨越小型運河河道的人行徒步橋,這對于動輒跨越海灣或是峽谷的偉大工程來說,這可使用傳統對開式的橋面收折。不過Thomas卻使用鋼纜、木造橋面等材料做成一座可蜷曲的徒步橋,讓人們驚艷不已。在Thomas Heatherick腦海中,東西本來就沒有規定應該長得怎樣,不斷的挑戰與打破框架讓人們知道:「喔,原來這個東西也能這樣做!」在你贊嘆不已的同時,他又摩拳擦掌繼續向未來邁進了。